而秦文海之所以用“特别”二字来形容杨翊的译文,是因为杨翊的翻译风格国内确实少见。
国内的大部分翻译作品,读起来不像是译作,倒像是“原作”,感觉像是中国人写的一样。
杨翊笑道,“反正我试着去投,收不收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
一月十三日,周日。
一大早,杨翊宿舍的门就被敲响了。
他刚穿好衣服,听到敲门声,揉着睡眼惺忪的眼睛去把门打开。
徐晓拎着饭盒,满脸的笑容站在门口,“杨老师,早啊。”
“早啊,徐晓。”杨翊打了个呵欠,“来这么早?”
“今天要去电影学院,杨老师没忘吧?”
“没忘,但也不用这么早吧。”杨翊扭头看了看桌上的钟,连七点都不到。
“那边有点远。”
“好吧,我先去刷牙洗脸,你坐会儿。”
杨翊进了卫生间,徐晓打量起客厅。
这是徐晓第三次进到这间房子,每次来,好像都没什么变化。
杨老师已经住进来半个月了,客厅跟厨房看起来没有一点烟火气。
客厅唯一的桌子上放了几本书,倒像是个办公桌。
但是不得不说,作为一个单身男性的住所,这屋子着实整洁。
几分钟后,杨翊洗漱完出来。
“你太客气了,又专门送早饭过来。”
“反正我也要吃饭的,顺手就带来了,省得你再去食堂,浪费时间。”
杨翊点点头,他嘴上虽然客气,手上却一点没客气,直接就开吃了。
趁杨翊吃饭的时候,徐晓从挎包里面掏出一份《教堂司事》的手稿来,“杨老师,你翻译的这篇《教堂司事》我能拿给陈凯歌他们看看么?”
杨翊将嘴中的食物咽下,笑道,“这小说都已经在学校传疯了,还问我干什么?”
“我以为就在咱们学校里面传。”
“没事,你想给谁看就给谁看,不论是不是我们学校的。”
徐晓笑着点头,“嗯,好的。”
吃过饭,两人也没耽误,直接启程前往电影学院。
他们既没有坐公交,也没有骑车,而是去小西天搭上了从朱辛庄过来接老师的班车。
这趟班车每天都有,早上接老师们过去,傍晚的时候再送老师们回来。
今天是星期天,班车也没歇。
不过坐班车去学校的老师比较少,杨翊他们上车的时候,只有三个人,等到车子出发的时候,加上他们俩也就九个人。
车子开动起来之后,坐在杨翊他们前排的两个老师聊起天来。
“徐老师,这个电影剧本征集活动,真是学生们自己弄的?”靠左边的那个四十岁左右,浓眉大眼的男教师问道。
坐他旁边的是个五十岁左右的女教师,笑着回道,“确实是他们自己发起的,主要发起人,就是你们摄影系78级的班长张会君。”
“那这活动组织的不错。”男教师忍不住点头。
“是啊,征集了超过一百份剧本,我听到的时候也是十分惊讶,咱们学校的学生们创作热情竟然这么高。”徐老师又看向侧后方的一个男老师,“汪老师,你今天也是去给他们当评委吧?”
那位汪老师笑着点头,“是啊,会君找了我好几次。”
“可不是嘛,孩子韧性强。”
“没有这韧性,他们也办不成这个活动。”
“那倒是。”
车里的几个老师一路上聊着天就没停过,聊天的内容主要就是围绕着这次的电影剧本征集活动展开的。
因为这次的电影征集活动主题跟《山民》有关,所以来之前,大家都特意了解了这首诗,在车上的时候,也交换了意见。
徐晓一边听着几个老师解读《山民》,一边掩着嘴笑,他们肯定不会想到,《山民》的作者就在这辆车里。
从小西天到朱辛庄路途挺远,但因为是坐班车直达,时间上倒也还好。
只是车子越走,外面的景色就越荒芜,后来都很难看到有什么建筑,只有一望无际的雪地。
再后来,雪地上出现了一群黑乎乎的建筑。
徐晓在旁边戳了戳杨翊,“杨老师,到了。”
杨翊在路上小憩了一会儿,听到徐晓的声音,他睁开眼睛,看到了那群在雪地里面显得有些灰暗的建筑。
这群建筑前面有一个大门,周边却没有围墙,只围着一些高高的杨树跟柳树。
要是春夏,这周边应该是一片绿意盎然,可惜现在是冬天,看起来分外萧瑟。
本来大门口一个人影都没有,等到车子离得近了,不知道从哪儿冒出几个人来,翘首看着班车的方向。
最后班车在门口停下,几个学生涌了上来。
“汪老师。”
“徐老师。”
“甘老师。”
“王导。”
……
总共四个学生,杨翊只认识陈凯歌一个。
他跟徐晓是最后下车的,陈凯歌带着另外一个瘦高个走上来。
看到杨翊,陈凯歌倒也不意外,因为徐晓之前就跟他说过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