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同学,杨老师。”陈凯歌打了声招呼,又跟旁边瘦高个介绍,“这是《今天》的编辑徐晓,还有这位,是师大的杨老师。”
“徐编辑,杨老师,你们好,我叫张会君,你们叫我会君就行。”
“会君你好。”
随后陈凯歌又领着徐晓跟前面几个人碰面,给他们相互介绍了一下。
跟车来的,有摄影系的甘泉老师,导演系的徐谷明老师和汪岁寒老师,美术系的吕志昌老师,另外还有燕京电影制片厂的两个副导演,黄建中跟王军正。
刚才一路上,主要是电影学院的几个老师在说话,黄建中跟王军正说话少,但偶尔也搭上两句,因为徐谷明之前在燕京电影制片厂待了很多年,是认识王军正跟黄建中的。
只有杨翊跟徐晓,从头到尾都没有参与讨论。
这会儿陈凯歌介绍了之后,徐谷明笑道,“会君,凯歌,你们这次真是了不得,不仅从燕京厂请了黄导跟王导,还请了师大的老师以及《今天》的编辑,这评委会阵容真齐全。”
“各位老师、导演能来,也是对学生的爱护。相信在各位的领导下,这次的电影剧本征集活动肯定能够圆满完成。”张会君笑道。
汪岁寒摆摆手,“行了,这么冷的天,马屁就别拍了,拍得屁股疼。我们这些评委去哪儿干活,赶快落地方吧。”
陈凯歌他们也不敢耽搁,当即带着评委们到了一间教室。
是普通教室,不过里面的桌子被请了一部分,中间的空地摆了一条长桌,在长桌后面的墙上,挂了一条横幅,上面写着:热烈祝贺燕京电影学院《山民》电影剧本征集活动圆满举行!
教室外面围了不少学生,见老师们来了,纷纷打招呼。
“汪老师好。”
“徐老师。”
“甘老师。”
……
至于杨翊他们几个生面孔,学生们都挺好奇,事先张会君也没有公布评委们的信息。
黄健中跟王军正其实还好,他俩都三四十岁了。
倒是杨翊跟徐晓,看起来跟学生一样,特别是杨翊,比他们在场的大部分学生看着都年轻。
“这个小年轻也是评委?”
“不知道啊,没见过。”
“是张会君他们请来的么?”
“肯定是啊。”
“看着比我都年轻。”
“废话,你看着至少比他大十岁。”
“你就瞎说,我才二十三,他能十三么?”
“你自己照照镜子,哪里像二十三。”
……
学生们的讨论,杨翊听不见,就算是听见也不会当回事。
进了教室之后,在张会君的安排下,他们依次落座。
随后张会君跟他们讲解评选的规则。
这次活动,他们总共收到一百三十一份剧本,这么多剧本,肯定不能全部让评委们现场阅读,评委们可没有这么多时间。
因此,张会君他们组建了一个前审小组,对这一百三十一份剧本进行了初步地筛选。
最终,他们前审小组总共选出了十二份剧本来,进入最终的评选。
而这十二份剧本,当然也不能让评委们每个人都看一遍。
为了尽量公平,每份剧本随机给四个评委看,由四个评委打分,最后去掉一个最高,一个最低,剩下两个评委的分算出平均分就是这个剧本的最终分数。
这也就意味着,每个评委今天都要看六份剧本。
不过这次的剧本,篇幅都不长,六份看起来倒也不是特别难。
评选工作正式开始之前,徐晓出去找到陈凯歌,将《教堂司事》的稿子递给了他。
“这是什么?”陈凯歌一脸疑惑。
“是毛姆的一篇小说,我觉得挺好,拿给你看看。”
“毛姆?”
“英国的那个作家。”
“哦。”
陈凯歌点点头,有小说看,他也挺高兴的。
电影学院图书馆里面的读物很少,平时能看到最多的就是期刊室里面的各种摄影专业杂志、电影杂志,小说是很稀有的,更别说是外国小说了。
徐晓一走,旁边几个男同学就凑了过来。
“不会是情书吧!”
男同学们一边开玩笑,一边伸头来看。
陈凯歌笑呵呵地往旁边跑,“情书可不能给你们看。”
“奶奶的,真是情书啊!”
几个男生都一脸不忿,骂骂咧咧地追上去,追上之后才知道原来是一篇小说。
“这小说谁写的?”
“毛姆。”
“姓毛啊,这名字真怪,她家是不是还有个毛公?”
显然,问这话的同学,压根不知道毛姆是谁。
“哦,这里写着译者杨翊,原来是个外国作家啊。”
陈凯歌也看到了杨翊的名字,他不禁挑了挑眉毛,上次徐晓跟他说杨翊英语好,倒是没想到杨翊还能翻译外文小说。
其他同学压根不知道杨翊是谁,不过也不耽误他们看小说。
……
这边评选教室里面,杨翊第一个抽到的,就是张一谋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