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都市言情>文豪1979:我在师大当门房> 第14章 向前看,向后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章 向前看,向后看(2 / 3)

于升笑道。

“嗐,喜欢哪首都行,不过我对这个木羽挺好奇的,说不定真是哪个老作家的新笔名。”

于升摇摇头,“我想不出来有哪个老作家的风格是这样的。”

胡鹏哈哈一笑,“你这小子,才读过多少诗?知道多少诗人?”

“那倒也是,那有没有姓木的诗人?”

“没听过姓木的诗人。”胡鹏摇头。

“名字带羽的呢?”

胡鹏脱口而出,“白羽?”

于升还没说话,旁边那群人中,推崇《从前慢》的男生嗤之以鼻道,“刘白羽?他能写出《从前慢》?你也太高看他了。”

胡鹏跟于升意外地对视一眼,两人没想到别人也在关注他们的讨论。

其实最开始吸引那群人的,倒不是胡鹏跟于升的讨论,而是他们手中的蚕豆米。

这玩意炸出来的,味道太香了,这群人离得近,能闻到味道。

胡鹏笑呵呵地说,“我就是随口一猜,兄弟你别介意。”

那小伙子扯着嘴角,“我倒是不介意,就怕木羽本人介意,你猜他是白羽,跟指着鼻子骂他没区别。”

胡鹏毕竟年纪大点,圆滑一些,这种话题他肯定不会多参与,便笑着说道,“兄弟怎么称呼,在哪儿上学?”

“尤锦涛,你叫我名字,或者叫我大尤都行,我们几个都是纺织厂的工人。”

“原来是工人朋友们,我们……”

“我知道你,你是师大的学生嘛,刚才你上台读了《热爱生命》。”尤锦涛说道。

尤锦涛旁边的女生歪着脑袋看胡鹏,“你嗓门特别大,我们都记得呢。”

“是啊,我还以为是喇叭修好了呢。”

“没办法,我这嗓门是天生的。”胡鹏又介绍于升跟杨翊,“这是我同学于升,还有我们老师杨翊。”

几个纺织厂的工人朋友听说杨翊竟然是师大的老师,纷纷露出惊奇的表情。

毕竟杨翊看着年纪很小,更像是个学生。

杨翊也没有解释,因为这种事情一句话说不清楚,解释起来十分耗时间。

再说了,他们也是初次见面,也没有必要解释。

“杨老师好。”其中几个人非常有礼貌地打了招呼。

“你们好。”杨翊笑着回了一句。

“杨老师教什么的?你们不是中文系的学生吧?”

胡鹏回道,“我们是历史系的,杨老师教我们英语。”

“哇,还是外语老师。”

“第一次见到大学的英语老师。”

“真的,第一次见到活的。”

听到杨翊是英语老师,有两个女生挺兴奋的。

胡鹏开玩笑道,“没见过活的,之前是见过死的?”

“活的死的都没见过。”

胡鹏暗自笑了笑,要是让你们知道杨老师还是学校的传达室的门房,你们眼珠子都要掉下来。

虽然对面都是纺织厂的工人,但其实年纪都不大,也就二十岁左右。

如果把他们跟胡鹏放在一起,绝对更多人认为他们是学生,胡鹏是工厂工人。

因为都是年轻人,两边很快就聊到一起去了。

他们从一开始聊今天朗读的所有诗歌,最终演变成只聊《从前慢》这一首诗。

大家既欣赏这首诗本身,又对诗人木羽的身份表示好奇。

聊着聊着,他们又聊到了刚才台上徐晓发表的那番暴论。

“徐晓说的话未免太极端了,我看《诗刊》这一期上面的作品,也有几篇可读的。虽然不如《从前慢》,但也没有那么不堪。”尤锦涛说。

“我觉得她说的就没错,这一期确实没什么好诗。”反驳尤锦涛的,是跟他们一起的一个女生,叫毕寒冬,长得胖乎乎的,挺有福相。

“徐晓不是对《诗刊》有意见,她是对伤痕文学有意见,包括北岛、芒克他们,立场都一样的。其实向前看还是向后看,也是这两年文艺界比较受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今年,《羊城文艺》跟《上沪文学》的两篇文章也引起大家对文艺工作的本质思考。”

杨翊有些意外地看了眼说这话的女生,也是纺织厂的工人,瘦瘦高高,戴着副眼镜。

她好像姓丁,其他人喊她小丁来着,刚才一直没说话,这会儿也是第一次主动发言。

没想到她一开口,就语出惊人。

杨翊完全没想到,一个纺织厂的女工,对文艺界的事情竟然这么了解。

胡鹏跟于升也相互看了眼,显然小丁的表现也让他们感到惊讶。

倒是纺织厂的其他工人们,对此一点都不感到意外,似乎小丁的发挥,他们早已司空见惯。

胡鹏饶有兴趣地看着小丁,“姑娘,那你觉得,我们是该向前看,还是向后看,是该歌颂,还是该暴露?”

小丁推了推眼镜,“都该,也都不该。”

“何必跟我们打机锋,不如说得直白了当点。”胡鹏笑道。

杨翊在旁边笑了笑,胡鹏自己说话就不够直白了当,倒是要求别人直白了当,真是双标啊。

小丁十分认真地回道,“我是认为,不管是歌颂还是暴露,都是文艺工作者该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