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其他类型>我在农村用母猪搭上财富快车> 第153章 因地制宜,授人以渔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3章 因地制宜,授人以渔(1 / 2)

“全球生态农业联盟”的成立,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联盟成员内部和国际相关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联盟官网和共享平台上,开始陆续上传由铁柱集团、月华集团研发中心及其他成员提供的技术资料、实践案例视频和数据报告,内容从张铁柱那套独特的基于动物行为观察的福利养殖管理要点,到“共享菜园”的社区支持农业(csa)运营手册,再到厨余垃圾堆肥、作物间作防治病虫害等具体技术规范。这些资料大多朴实无华,带着浓厚的“实战”色彩,与许多充斥着复杂模型和术语的学术论文形成了鲜明对比,反而因其易理解和可操作性,受到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小规模农户代表的青睐。

咨询和访问请求如同雪片般飞来。其中,来自东南亚某国的一个农业合作社的请求,引起了张铁柱的特别关注。

这个合作社位于该国北部山区,与十多年前的张家沟有着惊人的相似:土地不算肥沃,青壮年大量外出,留守的农户延续着传统的耕作方式,产量低,收入微薄,且因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退化。他们通过联盟平台看到了铁柱集团关于土壤改良和生态种植的资料,尤其是那段关于利用作物秸秆和农家肥恢复地力的视频,仿佛看到了希望。合作社负责人通过邮件和视频会议,反复恳切地请求联盟提供技术指导。

集团内部对于是否要进行实质性的国际技术输出,产生了分歧。一部分人认为,这属于核心竞争力的无偿扩散,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联盟的宗旨就是知识共享,而且这是一个树立品牌、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好机会。

张铁柱在听取了双方意见后,一锤定音:“搞联盟不是为了关起门来自己玩。人家是真遇到难处了,跟咱们当年一样。咱们那点技术,说破天,也是从土里刨出来的,没那么金贵。帮!不仅要帮,还要帮到位!”

但他紧接着补充道:“不过,帮,不是把咱们的东西生搬硬套过去。得像老中医看病,得‘望闻问切’,搞清楚他们那儿具体是啥情况,才能开方子。”

最终,联盟决定派出一个精干的技术支援小组,由铁柱集团一位资深农业技术员王工带队,并特意加上了两位曾在“共享菜园”项目中有丰富社区工作经验的员工,张铁柱坚持要求他们“不仅要教技术,更要教思路,教他们怎么把大家组织起来”。

支援小组抵达那个东南亚山村时,受到了合作社村民们的热情欢迎,但也感受到了他们眼神深处的疑虑与期盼。这里的气候湿热,作物种类与张家沟迥异,主要种植水稻、木薯和一些热带水果。王工他们没有急于推广任何具体技术,而是花了整整一周时间,跟着村民们一起下地,查看不同地块的土壤状况,了解他们的种植习惯、面临的病虫害问题,以及当地的资源条件。

他们发现,这里的问题确实复杂:土壤板结酸化,肥力低下;病虫害频发,村民依赖高价农药;劳动力不足,管理粗放。但同时,这里也有优势:气候湿热,有机物分解快;山林资源丰富,草木灰、绿肥原料易得;村民们虽然知识水平不高,但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渴望改变。

王工和团队成员们白天勘察记录,晚上就着昏暗的灯光,与合作社负责人和几位有威望的老农一起讨论。他们没有直接抛出铁柱集团的标准方案,而是引导着村民们一起分析:

“你们看,咱们这里山上那么多速生树种,叶子落下来腐烂了就是好肥料,为啥不收集起来沤制或者直接还田呢?”

“对付那种钻心虫,我们那里有个土办法,用烟叶泡水喷施,有一定效果,你们这里有种烟叶的吗?或者有没有其他有类似作用的本地植物?”

“咱们这几块地,是不是可以尝试套种点豆科作物?比如种木薯的时候,间种点花生或者黄豆,既能固氮养地,还能多收一季,贴补家用。”

他们用的是最朴实的语言,结合着当地的实际情况,将铁柱集团那套“循环利用、因地制宜、综合防治”的理念,一点点地渗透给村民。他们手把手地教村民们如何利用废弃的芭蕉叶、杂草和牲畜粪便制作堆肥;如何识别和利用几种本地植物制作简单的生物驱虫液;如何规划地块,进行合理的间作和轮作,以抑制杂草和病害。

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老农固执地认为祖辈传下来的方法不会错,对新的尝试将信将疑;也有村民担心减少化肥农药用量会导致减产,生活没了保障。支援小组的成员们,发挥了他们做社区工作的耐心和智慧,不争论,不强迫,而是选择了几块愿意尝试的农户的土地作为示范田,与村民们一起劳作,用事实说话。

他们还帮助合作社重新梳理了组织架构,借鉴“共享菜园”的经验,建立了简单的记账和分配制度,鼓励村民以劳动力或资源入股,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

三个月后,当支援小组即将离开时,示范田里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原本板结的土地变得松软,呈现出健康的深色;施用自制堆肥的水稻和木薯,长势明显比邻近使用化肥的田地更加健壮、均匀;利用生物驱虫的田块,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