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其他类型>我在农村用母猪搭上财富快车> 第152章 让乡土智慧,走向世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2章 让乡土智慧,走向世界(1 / 2)

与月华集团的深度合作,如同为铁柱集团这艘已然不小的航船,加装了一个动力强劲的新引擎,并指明了驶向更广阔海域的航向。合资公司“月柱农科”的成立,整合了月华集团的资本、渠道、品牌运营能力与铁柱集团的土地资源、特色产品、独特文化ip和技术实践,很快就显现出“1+1>2”的效应。新推出的“本源甄选”系列农产品,以其背后真实可溯源的乡土故事和过硬的品质,迅速在高端市场打开了局面,价格和销量都远超以往的简单供货模式。

然而,无论是张铁柱还是冷凌月,他们的视野都并未仅仅停留在国内市场的成功上。随着几次跟随商务考察团出国的经历,以及通过月华集团的国际网络接触到的信息,张铁柱敏锐地察觉到,在全球范围内,对生态、可持续、健康农业的关注度正在急剧升温。而他们这套看似“土气”,实则融合了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注重生态循环的农业模式,或许蕴含着巨大的国际潜力。

契机出现在“月柱农科”成立半年后的一次国际性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冷凌月作为中国企业在绿色农业领域的代表受邀发表演讲,她特意带上了张铁柱,并安排了一个简短的联合发言环节。

站在汇聚了全球顶尖学者、企业家和ngo代表的讲台上,看着台下肤色各异、眼神审慎的听众,张铁柱的心脏跳得比第一次见冷凌月时还要快。他攥了攥手心,里面微微出汗。冷凌月的演讲优雅而专业,用数据和案例阐述了“月柱农科”的理念与实践,赢得了礼貌的掌声。

轮到张铁柱了。他深吸一口气,走到台前,没有看那些复杂的提词器,也没有用流利的英文(他还在磕磕绊绊地学),而是用中文,通过翻译,开始了他的分享。

“各位先生们,女士们,我叫张铁柱,来自中国一个叫张家沟的小山村。”他的开场白朴实无华,甚至有些土气,却让台下一些见惯了精心包装的演讲的听众,略微提起了点兴趣。

他没有讲高深的理论,也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像在铁柱小学对孩子们讲话一样,开始讲述他的故事。从如何通过观察老母猪的异常发现松露,讲到如何用“共享菜园”连接城市与乡村;从利用动物进行“生物除草”和“情绪管理”(虽然他再也听不懂猪说话,但那套观察动物状态以改善饲养环境的方法已融入实践),讲到将厨余垃圾和作物秸秆循环利用制成有机肥;从建设铁柱小学重视下一代教育,讲到与月华集团合作,探索农业与文旅、教育的融合。

他的故事里,有失败,有挫折,有令人捧腹的“糗事”,也有令人动容的坚持。他将自己那套“母猪哲学”和“乡土智慧”,用最直白的方式呈现出来。

“……所以,我们觉得,农业不仅仅是为了生产食物。它关乎环境,关乎社区,关乎人和土地、和动物之间的和谐相处。”张铁柱总结道,语气诚恳,“我们这套办法,可能不够‘高科技’,但它有效,它可持续,它让我们的土地越来越肥,让我们的村子越来越有活力,也让吃我们食物的人更健康。我们管这个,叫‘有温度的生态农业’。”

他鞠了一躬,结束了发言。

会场内出现了短暂的寂静,随即,掌声从几个角落响起,然后迅速蔓延开来,变得热烈而持久!许多来自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乡村发展和小农户困境的代表,仿佛从他的故事中看到了某种共鸣和希望。而一些发达国家的专家,则对这种基于本地化知识、低投入高效益的生态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演讲结束后,张铁柱和冷凌月被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团团围住。有非洲的农业官员询问如何在小农户中推广生态实践;有拉美的合作社代表想了解“共享菜园”的具体运营模式;甚至还有欧洲的有机农业研究者,对张铁柱提到的基于动物行为观察的“福利养殖”方法极为赞赏,认为这提供了不同于工业化养殖的另一种思路。

冷凌月一边娴熟地用英语与各方交流,一边低声对张铁柱说:“看到了吗?昊天,你的这套‘土办法’,在国际上可能正是他们寻找的‘新方案’。”

张铁柱看着眼前这些热情的面孔,心中一个酝酿已久的念头,变得无比清晰和坚定。

回国后,他立刻与冷凌月以及集团核心团队进行了密集的商讨。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以“月柱农科”和铁柱集团为基础,联合国内外志同道合的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合作社和ngo,共同发起成立一个“全球生态农业联盟”。

这个联盟的宗旨,并非为了垄断技术或市场,而是旨在搭建一个开放的平台,用于:

第一,知识共享与经验交流:将中国乃至全球各地行之有效的、适合小农户和特定区域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和实践案例,进行梳理、验证和传播,避免重复探索和资源浪费。

第二,技术合作与协同创新:联合各方研发力量,针对生态农业面临的共性技术难题进行攻关,比如低成本土壤改良、病虫害生物防治、小规模农业机械化等。

第三,市场对接与标准共建:帮助联盟成员的产品进入更广阔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