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的天已经黑了,纽约那边的天却刚刚亮。
保罗·安德烈起了个大早,然后出去跑了会儿步。
回家的路上,他碰到了邻居汉克·霍华德。
安德烈跟邻居们交流不多,汉克是他为数不多见面会聊上几句的邻居。
“汉克,最近早上都没有碰见你跑步。”
汉克笑道,“你知道的,保罗,我有时候睡得没那么早,不能像你这样每天早起。”
“当然,你经常晚上行动。”安德烈笑了笑。
汉克是个设计师,经常晚上工作到很晚,设计师都有这样的毛病,好像太阳出来就会让他们失去灵感一样。
“你怎么样,最近工作还顺利么?”
“一切都好,今天我休息,有时间可以去我家喝杯咖啡。”安德烈发出邀请。
“荣幸之至,我上午正好没事,一会儿去找你。”
“一会儿见。”
一个小时后,汉克如约而至。
“你坐一会儿,咖啡马上就来。”
“好的。”
汉克点点头,在安德烈家里打量起来,他已经有段时间没有来安德烈家做客,不过安德烈家里面倒是没有什么变化。
在这一点上,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人。
汉克忍受不了家里的陈设一直都是一个样子,这会让他感觉生活一成不变,所以基本上每隔三到六个月,他就要把家里的格局做一次大改变。
容易换的东西,他就直接换掉,一些不方便换的,比如桌子椅子,他会换个地方摆放。
汉克又看到沙发上的一本杂志,名字叫《中国文学》,他刚把杂志拿起来,安德烈端着咖啡走了过来。“你的咖啡。”
“谢谢。”汉克接过咖啡,笑道,“你不是研究霓虹文化的么?现在是要拓展研究范围?”“你说这本杂志啊。”安德烈笑了笑,“虽然我是研究霓虹的,但是对东亚文化都很感兴趣,这本杂志,我每期都会看。不过这一期里面有一篇小说,我特别喜欢,所以就把杂志给带回来了。”汉克饶有兴趣地笑道,“哦,是么?中国的小说?”
“这里都是中国的小说。”
“你喜欢的那一篇是?”
“叫《沿河而下的人》,作者是Yangyi。”
“你介意………”
“当然不介意,你请便。”
汉克点点头,将咖啡放下,然后翻开了杂志,找到安德烈说的那篇《沿河而下的人》。
见他看杂志,保罗·安德烈笑了笑,端着咖啡望向窗外。
他之所以愿意跟汉克接触,就是因为汉克在有些方面跟他很像,他很怕朋友到家里来然后喋喋不休地说着话。
在美国,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只要在一起,就要一直说话,完全没有空闲,所有人都怕冷场。但是他跟汉克在一起的时候感觉就挺好,他们可以聊天,也可以这样什么话都不说,只是坐着喝点咖啡,彼此都不觉得尴尬。
二十几分钟后,汉克放下了手中的杂志。
他没有急着开口说话,而是端起咖啡一口喝了下去。
等到咖啡喝完,汉克问道,“这真是一篇中国的小说么?”
“当然,你看作者的名字就知道了。”安德烈笑了笑,他理解汉克为什么会这么问,刚看到这篇小说的时候,他的感觉跟汉克一样。
听到安德烈的回答,汉克感叹道,“这跟我之前看过的中国小说不太一样。”
事实上,安德烈之前并没有看过几篇中国小说。
在美国,想要看到中国的小说是非常困难的,而他之前看过的那几篇中国小说,他对其作者也是一点都不了解。
虽然只看过几篇小说,但是汉克对中国小说产生了固有的印象,那就是非常压抑。
而且翻译总感觉有问题,读起来不是很通顺。
而这篇《沿河而下的人》,完全没有这些感觉。
“这篇小说是作者本人写的。”安德烈笑道。
汉克愣了一下,他完全听不懂安德烈这话是什么意思,“什么叫本人写的?还有什么小说,不是作者本人写的么?”
“我的意思是,你现在看到的英文版不是经过别人翻译的,就是作者本人直接写出来的。”安德烈解释道。
汉克一下子明白了,“所以这个作者可以用英文写作。”
安德烈点点头,“是的,这大概就是它为什么读起来不像是一篇中国小说,而更像一篇本土小说。”“它读起来更像是一篇英国小说。”
汉克是英国人,他感觉《沿河而下的人》行文的感觉,更像是英国小说。
美国这边的很多小说,都喜欢用俚语、俗语,而这篇小说里面基本上没有用到,用词是相对严谨的。当然了,美国这边真正的传统文学,大部分也会尽量少用俚语,除非是在塑造角色,在对话中会采用一些俚语。
汉克重新翻开杂志,准备再看看其他小说,不过安德烈却笑道,“我建议你对里面的其他小说不要抱太高的期望……我不是说其他小说不好,但是它们跟《沿河而下的人》风格很不一样。如果你是想要再找一篇风格一样的小说,那你肯定要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