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都市言情>文豪1979:我在师大当门房> 第121章 于组长,你来一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1章 于组长,你来一下(1 / 2)

杨翊注意到,虽然满屋子的人都比他年纪大,但是大部分都还是青年作家,没几个老前辈。对于文坛来说,今天来的这些人,大部分人都是新生力量。

比如陈村,比如王安忆,再比如刚刚问杨翊是谁的王小鹰,还有曹冠龙、薛海翔等人,都是三十岁左右的。

他们这些人,也就是年纪比杨翊大一些,其实很多都还是学生。

比如王小鹰,三十多岁了,现在在华东师范大学读书,今年才大三。

薛海翔也在读书,今年大四。

其中,王小鹰跟王安忆都是文二代,王安忆就不用说了,王小鹰的父亲是芦芒,之前也是上沪作协的副秘书长。

他们这些新生代,也基本上都是这两年才发表作品的,跟杨翊差不了多少。

杨翊初来乍到,跟大家都不是很熟,所以也没怎么参与聊天,都是有人聊到他这里,他回应两句。其他人虽然对杨翊挺好奇,但是这么多人一起,总不能一直聊他。

大概过了十几分钟,小说组的杨晓敏提溜两袋子葵瓜子进来,给大家分。

不一会儿,嗑瓜子的声音就此起彼伏了。

编辑部里面就一个垃圾篓子,根本不够用,所以干脆就让大家别往垃圾篓子里面吐了,直接吐在地上,等到后面再扫。

大家听言,也都不拘小格,开启了豌豆射手模式。

杨翊一边嗑着瓜子,一边侧着头问陈村,“不是说九点半开始活动么?这都差不多到时间了吧。”陈村吐飞一个瓜子壳,笑着说道,“这不是已经开始了么?”

杨翊诧异道,“这就是今天上午的活动?”

不是说文学座谈会么?怎么变成了茶话会?

而且大家也不挪地方,直接就在编辑部聊了起来,连个椅子都没得坐。

另外,杨翊本来听说,还有在《收获》发作品的作家,怎么就直接在《上沪文学》这边开会了?甚至,这样的活动,连个签到也没有么?

“我们的活动都是很轻松的,难不成真让大家围坐在一起,正儿八经地开会啊。平时我们都在304里面待着聊天聊习惯了,也不想挪窝。”

杨翊笑了笑,没再说什么,他对这种活动形式不是很理解,但是表示尊重。

而且他也觉得这种形式挺好,非常自由,除了没有椅子坐之外,其他都不错。

其实想坐也能坐,像陈村、曹冠龙他们这些“熟客”,早就蹦到桌子上坐了,杨翊还是有些不太好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编辑部的人越来越多,能移动的空间也越来越小,主要是瓜子壳实在是没有地方能吐了,一不小心就要吐到其他人身上,最终大家还是挪了位置。

杨翊本来以为他们会去一个会议室之类的地方,没想到竟然直接去了楼下院子。

院子的地方很大,还有走廊。

能坐的地方也多,有人坐走廊的长凳,也有人坐院子里面的石阶。

杨晓敏他们又弄了一些板凳出来,这下大家基本上都有座了。

十一月份的上沪,天气凉爽,今天是晴天,这会儿院子里面有一半被太阳照着。

喜阴的作家自发进了阴影,喜阳的作家则沐浴在阳光下面,杨翊坐的位置,一半阳光一半阴影,十分舒适。

晒热了,他往阴处挪挪,冷了,就往太阳下走走。

到了院子里面,能吃的东西更多了,光是瓜子就有好几种,另外还搭了一个临时的茶水台,谁想喝茶可以自己去沏。

因为地方开阔,大家抽烟也更加肆无忌惮。

不过因为地方开阔,也不像在楼上房间里面那样只围着一个中心聊天,大家簇成一团一团的,各自聊了起来。

杨翊身边都是他认识的人,叶辛、王安忆、陈村还有周界人。

周界人看到叶辛跟王安忆也认识杨翊,也跟之前于炳昆一样好奇,叶辛又给他从北戴河遇到张会君等人开始解释。

听完之后,周界人忍不住感慨,“真是缘分啊。”

“确实是缘分。”王安忆笑了笑,“后来他走了之后,王成启还给我们说了《月亮与六便士》,我们才知道,那天吃过午饭,他们又去了图书馆。早知道当时我们一起去好了,木羽肯定要比王成启说得还要好。”

当时杨翊他们走了之后,王成启就回去给他们讲了《月亮与六便士》的故事。

虽然刚刚听完,但是《月亮与六便士》的故事信息量那么大,王成启不可能记得全,能把杨翊说的那些,转述个百分之二三十就算是他厉害了。

不过即便如此,王安忆他们还是听得津津有味。

杨翊笑道,“没事,十二月份那一期的《世界文学》上,会发一半的《月亮与六便士》。”“已经翻译出来了?”

“嗯。”

《月亮与六便士》花了杨翊两个多月的时间,主要是因为平时有点忙,并不会拿出太多的时间在翻译上面,基本上他每天翻译个两三千字就结束。

其实两三千字,对大部分翻译来说,已经是个不小的工作量了,很多人一天专门干翻译工作,也就是这个速度,快也不会快到哪儿去。

只不过杨翊有好几个版本可以参考,所以速度非常快,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