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都市言情>文豪1979:我在师大当门房> 第116章 新的故事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6章 新的故事(1 / 2)

于炳昆不太想聊《沿河而下的人》,转而说起了《太阳照常升起》。

这篇小说已经在《外国文艺》上发表了,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但是中国读者们似乎还是更喜欢《老人与海》,这次显然没有之前的热度高。

“我听说《太阳照常升起》也要出单行本了么?”于炳昆问道。

杨翊点点头,“嗯,这次过来我正好去一趟译文出版社。”

虽然《太阳照常升起》的群众反响不如《老人与海》,但是比一般小说还是更受欢迎一些,因此得到了出单行本的机会。

《外国文艺》本来就是上沪译文出版社创办的文学期刊,出单行本这事自然而然就是上沪译文出版社来做。

事情已经确定好了,单行本大概也就是明年一月份就能出来,这中间也没有杨翊什么事情,他只负责收稿费就行了。

单行本的稿费也不多,这次《太阳照常升起》的单行本稿费,比杂志发表的稿费多了百分之二十。杨翊也不用特意去一趟译文出版社,只不过正好来了上沪,所以他想着抽时间去转一转。

“说实话,这篇《太阳照常升起》,我更喜欢一些,它的作品主题涉及更多,层次也更深。”于炳昆说道。

“《太阳战争升起》有战争批判的意思,其反映的主题是战争在生理、心理、伦理等各个方面对一代人造成的严重损害,我本来以为会更受中国读者的喜爱,没想到大家还是更喜欢《老人与海》。”陈村说道。叶辛笑呵呵地说,“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如果抛开文学,光谈故事,《太阳照常升起》确实不太能够吸引国内的读者们。海明威毕竟是美国人,他对战争伤害的理解,是跟我们不一样的。”

杨翊点点头,《太阳照常升起》这篇小说确实很好,但它是一部情绪结晶式的小说,单单在战争伤害方面,它的冲击力是不足的。

中国读者所理解的战争伤害,是更加直观的。

随后几人的话题展开,聊起了战争。

关于战争,于炳昆多聊了一点,因为他是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

于炳昆是34年生人,他出生的时候,抗战还没有打响,可以说他的童年是在战火中度过的,到49年的时候,他十五岁,在苏南军区参军,后来从部队出来,先进了房管局,后面才来到《上沪文学》。聊完了建国前,大家又开始聊建国后,也没有固定的话题,聊到哪儿算是哪儿。

三个作者,一个编辑聚在一起,话题肯定是不会断的。

杨翊发现,但凡是个作家,侃大山的功夫都不差,即便有些作家初见有些腼腆,稍微接触多一点时间就会发现,他们其实话也挺多的。

后来说到插队经历的时候,陈村说起了自己的故事,“之前看《老人与海》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自己插队时的一件事情。我当时在濡须县插队,就离木羽你老家不远。”

濡须县离江芜县确实不远,后来都被划到了江芜市管辖。

“说不定你们那时候还见过。”叶辛开玩笑道。

“哈哈,说不好。那时候木羽大概也就……十二三岁吧。”陈村笑了笑。

说是这样说,其实他们都知道,肯定是没见过的,在后来看濡须县距离江芜不远,但是现在看可是隔了一两百里路,原身去燕京之前,他的活动范围应该是不超过一百公里的。

事实上,大部分人,连自己的县都没有出过。

“当时我们那个地方有个陈村水库,水库的旁边有很多山,有一次我去公社,回来的比较早,就想在水库边上玩玩。那天天气很好,我心情也不错,走着走着,走远了。走到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我看到树林里面有一朵红红的花,就想要去摘,不过刚走了两步,脚下一空,掉到了一个洞里面。也不知道是什么洞,反正很深,加上我当时手也扭了,脚也扭了,怎么也爬不上去。”

“后来怎么出来的?”叶辛问道。

“被人救出来的,我在下面待了两天两夜。”

陈村说得轻描淡写,但是杨翊他们都知道,落在那种地方,待了两天两夜,是非常绝望的。要是运气不好,多耽误几天,人可能就没了。

陈村还有一点运气比较好,就是掉下去的时候没有受到太大的伤,如果那个洞是用来捕兽的,里面设置了什么陷阱,即便当场不死,只要受了大伤,也没办法活太久。

听到陈村这个故事,杨翊想到了后来国外的一部电影,名叫《127小时》。

主角是个远足者,一次远足中,他在一个偏僻的峡谷里面被掉落的石头压住了胳膊,在长达五天的时间里面,他想了各种方法自救,最终还是决定给自己做一个截肢手术,爬下谷底,徒步几公里,最终获救。现在他的记忆恢复的越来越多,《127小时》也在其中,不过可惜的是,相较于《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等电影,这部电影只有大概的记忆,并没有办法做到随时播放。

不然的话,他倒是可以把电影调出来看一看,再感受一下主角那超人般的勇气。

当时看电影的时候,杨翊就在想,如果他跟男主陷入一样的困境,自己是不是也能像男主一样把自己的胳膊给截掉,最后也没有得出结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