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早先少年时……”
周川刚凑到林秋面前,林秋就朗声读起了诗。
林秋声音清亮,擅长朗读,之前《诗刊》内部举办的诗歌朗诵大赛,他拿了第一名。
编辑部遇到什么好诗,也都喜欢让林秋读一读。
他一读,周川干脆就不看投稿,专心听诗朗诵了。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听到第三阙,周川就忍不住点头,这首诗虽然用词简朴,但是长短、平仄、押韵都经过了精心的安排,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跟韵律美。
诗歌、诗歌,古时诗本来就是用来唱的,一首诗能唱出来,是最基础的。
而如今,现代诗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便有成为佳作的潜力。
读诗的林秋,也觉得这首诗读起来毫无迟滞之感,让人通体舒畅。
这样的诗歌,他已经好些日子没有遇到过了。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听到最后一句,周川拳头紧紧一握。
他没有像肖瑞那样狠狠地拍桌子,但是手上使的劲一点都不少。
最后这个“锁”的意象用得实在是挠人,这诗人简直是个天才。
特别是最后一句“你锁了,人家就懂了”,完全是画龙点睛之笔,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人家到底懂了什么?
结合到前面一阙的“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里的“懂了”似乎应该理解成男女之间的心照不宣。
但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理解,似乎又觉得辜负了诗人前面几阙在时空对照中做出的精心安排。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在这首诗中,一千个读者眼中,大概就能懂一千件事情。
读完诗的林秋也长长地舒了口气,“痛快,果然是好诗!”
“如此沉稳、朴实的风格,是哪位诗人?”周川一边问着,一边就探头去看署名,是“木羽”二字。
“玄俗无影,木羽偶仙,这笔名挺有意思,木羽可是仙人。”
“说不定是人家真名。”林秋笑道。
“不是真名,不过这笔名也不是瞎起的,你们看。”肖瑞又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写了详细的汇款信息,其中就有姓名“杨翊”。
周川探头看去,随即笑道,“原来是将真名拆成了两半,只是这个杨翊从前没有听说过,你们听过么?”
其他两人也都是摇头,表示没有听过。
“这两年冒出的新人还少么?”肖瑞笑了笑,从林秋手里拿回稿子,“只要作品好,我管他作者是谁。”
“作品自然是顶好的,可惜今晚主任不在,不然可以让他看看这首诗。”
“没事,明天看也是一样的,反正邵主任肯定会要。”肖瑞对这首诗非常有信心。
“这倒是。”其他两人对这首诗也同样有信心。
第二天早上,编辑部主任邵燕翔刚上班,就被肖瑞拦住了。
“主任,给您看首诗。”
“什么诗,不能等我进了办公室再看?”
“诗很短,您先看看再说。”
邵燕翔拿肖瑞没办法,只得接过稿子,看起诗来。
一分钟之后,肖瑞试探着问,“怎么样,主任,能用么?”
邵燕翔给了肖瑞一个白眼,“明知故问。”
“嘿嘿,那就是能用了?”
“收到下一期吧,位置等到定版的时候再说。”
“好嘞。”
……
八月三十日上午,杨翊坐在传达室里,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心情非常不错。
之前每次看到东门进去的那条“黄土大道”,杨翊都会生厌,可如今这“黄土大道”上走着青春洋溢的学生们,竟又变得可爱起来,再不像之前那样死气沉沉。
特别是如今天气依旧炎热,女生们多穿着裙子,虽然款式都很简单,却也让人赏心悦目。
这该死的青春,是如此的迷人。
“研究什么呢?”
不知道何时,徐帆友骑着车到了传达室窗户外面,笑盈盈地看着杨翊。
杨翊将目光从远处收回,笑道,“没事望望远,有助于视力维护,徐哥,今天信多么?”
“不算多。”徐帆友掏出一个小包,“跟昨天差不多。”
杨翊点点头,接过信,“都是普通的信么?”
“有一张汇票。”
“哦,是谁的?”
汇票要麻烦一点,信息核对要比普通信件更详细准确,毕竟涉及到钱财,出错会很麻烦。
“你猜。”徐帆友卖起了关子。
“这我哪猜得着?”
“是你自己的。”徐帆友哈哈一笑,又从挎包里面掏出一封信跟一张汇票,“《诗刊》那边给你回信了,还有一张九块钱的汇票。”
听到是《诗刊》邮过来的,杨翊脸上露出喜色,既然汇票都来了,自然说明《诗刊》已经要用《从前慢》了。
徐帆友看起来比杨翊还要高兴,之前他那么热心帮杨翊,一则是看在杨翊二爷爷的面子,二则也是觉得小伙子不到处厮混,就只是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