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都得倒了。
看似成本降低,但实则提升了原料的库存损耗。
只不过是把省下来的钱以另外一种方式亏出去了。
这种做法tm就是掩耳盗铃,没任何卵用。
“那你全都下架就有用?”
“我不是全部下架,是下架一部分。”
“只保留了三款新品,那跟全部下架有什么区别?”
“当然有区别啊。”
苏澄利用合理的实验回应唐柯的质疑:
当一家商超提供六款不同的面包试吃的时候,大概只有30%的客户会购买。
但当面包的种类提升至24种的时候,那这些面包的购买率就只有3%了。
足足下跌了十倍!
刚刚在来的路上,他们已经探讨过了,以开玩笑的形式说唐力有点为难员工,每天要背那么多配方,说不定容易搞混。
苏澄现在还要补充一点。
唐力不仅仅为难员工,还有点为难顾客们。
苏澄下架这么多咖啡的核心逻辑,就是为顾客们减少选项,减少做决策的时间。
新顾客看了都懵逼,这么多咖啡,我喝哪个?
最后因为怕踩雷,错过销量不错口碑不错的咖啡持续给自己压力,只能选最大众常见的美式或者拿铁。
即便选了普通大众的咖啡,顾客们大概率也觉得不好喝。
因为提供的选项越多,怀疑自己是不是选对了的概率就越高。
选项的数量和决策效率是呈倒u型关系的,甜蜜点在5~9个选项。
而且唐柯把这菜单做的是个鸡毛。
还没原来唐力自己弄的菜单好。
唐柯的制作的菜单压根没对拿铁、美式、厚乳等咖啡种类进行分类,直接就把那些晦涩难懂的法文和翻译甩在客人脸上。
任谁看了都懵逼。
帝豪集团投资的一家位于丹麦的独立网络研究机构baymard institute就做过很多次这样的实验。
如果超市的冰柜里有50种酸奶,那大家一时之间不知道选哪个,大概率会放弃购买。
但如果把超市里的酸奶分为三种:低、高蛋白、益生菌。
那顾客们的决策时间就会大幅度缩短,具体大概为42%以上。
当一家企业提供两支养老金方案的时候,有75%的员工参与。
但如果当企业提供59支退休养老方案的时候,参与率直接暴跌25%,只有一半的员工参与,且做出来的选择收益反而更低。
同样出自于帝豪集团投资的某个研究所也有实验进行佐证:
千禧一代的青年平均面临一万多种职业的选择。
但29%的毕业生引害怕选错职业而延迟就业。
且频繁跳槽的人职业满意度反而比稳定就业者低22%。
帝豪集团某国内专门为资料库提供研究的机构曾经调查过婚恋圈子。
无论男女,在相亲者见过7个对象以后,决策的质量便开始下降,这一点与进化心理学的择偶认知上限相吻合。
这一点甚至可以放在约会软件上。
在用户左滑右滑进行500+个潜在对象以后,互动率比匹配20人时下降47%。
这也就是为什么像探探和tinder这种约会软件在匹配成功以后,除了用户粘度不高导致的匹配延迟性更重要的是用户做出了太多决策原因。
最聪明的办法就是无限右滑,直到把附近的人全都点[喜欢],这样不做任何选择。
看着有点海王行为,但实际上是最高效的办法。
等用户匹配成功以后再做选择,如果符合心意就打招呼,不符合心意就[取消配对]。
看着有点海王行为,但实际上是最高效的办法,能够迅速的从匹配后不说话的男生中脱颖而出。
种种例子都说明。
当选项过载的时候,会引发用户的决策逃避和随机选择。
路人们纷纷驻足,有意无意地看向苏澄这一桌。
后厨的咖啡机有点吵,他们看着苏澄和唐柯你一言我一语的在争吵,但又听不清楚在吵什么。
不过光是看两人的表情就能分析出来,这两个人针尖对麦芒。
很快就有人认出了苏澄是帝豪集团的人。
“他们胸前的小牌牌是帝豪集团吗?”
“好像是……”
“妈呀,我竟然在这里碰到帝豪集团的人了!”
“好像是咨询部门的?”
“应该是,我一开始还以为他们是咖啡品鉴师,桌子上摆那么多款咖啡还带漱口桶。”
“那就是说,这家店的老板请了帝豪集团咨询部的人来帮助他经营吗?”
“好像是这样子的。”
“那他们在吵什么啊?”
“我也不懂,重金请帝豪集团过来改善经营,不应该是照单全收吗?”
“那个吵架的男的好像不是店主,只是店主的亲戚,店主旁边那个戴着围裙的男的。”
“笑死我了。”
“帝豪集团恐怖如斯。”
“我在这里买咖啡,算不算给帝豪集团贡献收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