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都市言情>红楼兵圣> 第369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9章(1 / 3)

第369章

下面的校官心里如何想,王信看不到。

但是自己十万两银子下去,虽然不多,但是能解大部分士兵的燃眉之急,又抽调许多值得信任的亲信去走访,亲自解决士兵们的实际困难。

所以没有底层士兵的支持,中下级军官掀不起么蛾子。

犹如柳忠。

如果不是底层士兵的支持,他就算再有能力,也不可能轻易拉起大量士兵作乱。

但是高级武官不同。

很多时候士兵们遵守军令,並不知道事情真相。

犹如倭国本能寺之变。

大多数底层的倭国士兵到了第二日才知道,昨晚他们攻打的竟然是幕府將军。

可织由信长已死。

事情已经成为既定事实。

因此要严防的是高级军官,要拉拢的是底层士兵。

否则犹如织田信长。

能力再大又如何?

犯了传统观点的老毛病。

极力拉拢上层。

结果显而易见,给他造成致命一击的却是上层。

来到大同已经过了一个月,除了天成军那边留下的几个名额,同时大同西军一个不留,其余名额全部用来投到永兴军几位主要將领身上。

李奇的忠心度从来就不是正的。

这几日更是跌到了底谷。

表明即將犯上作乱。

也是王信留著李奇的原因,刚好可以一网打尽,省了自己的功夫。

事情也很顺利。

土兵们弄清楚情况后,各处军队没有乱起来。

不但没有乱,甚至有许多士兵开始了欢呼。

得知上官们被抓,比过节都要热闹。

“好日子终於要来了。”

“总镇英明啊!”

“我就说总镇一定能行,咱们的总镇与別人不一样。”

士兵们欢呼。

加上刚刚获得赏赐,士兵们饿了太久,大街小巷多是士兵和士兵家属的身影。

因为王信抵达大同第一军令是军兵对百姓必须秋毫不犯,违者重惩。

对此事总兵府抓的很严格。

连总兵亲卫队的亲卫们每日都会上街巡逻,

因此城里很快恢復繁荣。

十万州城的美名,很快有了原本应该有的面貌。

听到街上的动静。

从各处营房巡视回来的严中正,面色复杂的看向王信,“总镇又说对了。”

王信笑了笑。

追赃到底是缓著来,先从中下军官开始,还是从高层开始,大家都选择了先从中下军官开始震高级武官,威逼他们主动改变態度。

王信直接否了。

无论是改革还是其余。

一定要从高层开始,否则都是假的,绝对会失败,毫无意外。

无论是商鞅兵法,还是张居正改革。

他们有一个共同之处。

那就是先从上层开始,对底层有好处。

如张居正。

先考成,对付的是大明最厉害的群体一一御史,先把最难对付的御史们搞定,然后再是六部九卿衙门,再推广全国官吏。

搞定了官员,然后才是清丈田亩,一条鞭法。

主要打压的是大户。

反观崇禎。

整个崇禎一朝,数次改革收税的目標一直都是对著底层百姓,想著样的苦一苦百姓,让百姓们在坚持一下。

哪怕崇禎再努力,如何操碎了心。

到了最后。

方向不对,做得越多,只会错的越深。

结果大明不但亡国,还是被几十万人口的落后文明给奴役了。

王信认为改革不难。

难得是人心中的成见。

人心中的成见犹如一座大山。

如很多人下意识的躲避看上去难的问题。

感觉那个群体声音大,能量也大,很难对付,也容易伤害自身,所以往往选择声音群体小,看上去更容易对付的底层。

这就是固有观念的错误性。

其实真到了要改革的地步,下了决心去捅一捅这个群体。

最后往往发现不堪一击。

比如一夜之间变方向。

除非是九漏鱼。

否则政治课上的道理,还有社会歷程的亲眼所见,但凡是个普通人心里都有桿秤。

可惜自己心里有把握,但是下面的亲信们各个心里难安。

不过总算结果顺利。

他们也落了心。

其实王信忙的不是这些事,一些个蛀虫罢了,王信指了指桌面上自己写完的草稿,“这是我关於大同军镇的三军改革,你看看有没有遗漏之处。”

一个人人力有限。

王信相信自己肯定会有疏漏的地方,这次没有下次也会有,所以向来不会独断专行。

严中正习惯了总镇做派,上前拿起案台上的册子。

王信没有架子。

严中正看得细致,王信在旁边简明的说了几句。

加快沟通的效率。

“整个大同军镇,算上各县里的民兵,实际上有六七万,更主要是充满了混乱,三军各有各的一套做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