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考以一个班为一个考场,学子们桌子拉开距离,放两个夫子监考。第一场试,题板上有三道题。两道表判题和一道五经题。把题目抄到卷子上,学子们开始思考、提笔。作弊是不可能的,两个夫子教其他班级,睁大眼睛抓住作弊者。这相当于间接提高自己班成绩,不抓才怪。考试共两个时辰,可以提前交卷,却中途不允许如厕。如果考生非要坚持,出考场再不允许进来答卷,统统默认提前交卷。所以说岁考不仅是对知识的检验,也是对意志的磨砺。考生脑子容量得大,膀胱容积也不能小。交卷后,丙级一班的学子三五成群,围在一起叽叽喳喳交流。“王启铭,你那篇向朝廷奏报,今年青州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景况的表文,答上了没有?”“答上了。多亏小组帮扶互助,还有斋长循循善诱,我把民事纠纷案件的判词也答上了,这场考试一点问题都没有。”王启铭有些得意。自从考中秀才后,他还没有考过这么满意的试。喜悦的同时,他看到初六,喊了一声,忙跑过去道:“谢书贤,谢谢你,若非你帮助,今天的题我是做不出来,尤其是那道‘切磋琢磨’的截搭题······”初六连连摆手道:“夸大了,夸大了,你本就聪明,不然也考不上秀才,我只是督促你养成了学习的习惯,同时谈了些答题的心得······”都是有功名的人,谦虚还得有。确实,如果不是他严格要求,他组内的人,好几个表判题都会失分。这类题类似于后世的应用文写作,学生都熟视无睹,感到只要考这样的小作文,都能手到擒来。但他们往往忽略了这种文最注重格式和规矩。初六要求他们反复书写,才掌握要领。你还别不信,高考考个请假条,得满分的能超过一半?表判题就是给材料拟写诏、判、表、诰等文,格式和规矩特别多。诏是皇帝发布的命令,判是司法判决的文书,表是臣子向皇帝上奏的文书,诰是皇帝对臣子的封赠命令。这些是官方文书,考生不熟悉,做官后就是糊涂官。“切磋琢磨”是道五经题,出自《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简单的截搭题,很容易找到出处,结合《诗经》,就能提炼出中心思想。就是论述学习与修身的关系,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议论文。其他组也兴高采烈讨论,看来他们也从帮扶中有所收获。公孙韬想走,但组员都围过来。“组长,今天的考题······”“嘘······”高朗刚开口,公孙韬就把指头放在嘴前,打断用他的话,还很神秘地道,“告诉你一个考试秘诀,千万不要把心思留在已经考过的试题上,要放松心情去迎接下一场。考过的题已经过去,对错对你来说毫无意义,反而由于对答案,会增加自己心理负担。咱们别跟他们学,都回去复习,下一场才是最重要的······”公孙韬说完就走了。他清楚,高朗等人肯定考得不好。他们平日不努力,小组中自己也没有严格要求。对答案肯定一片哀嚎,只有被别的组看笑话的份。他才不管那么多,他考好才是真的好。岁考不像科举考试,不是一场考完,阅卷后再考下一场,都是全部考完才集中阅卷。第二场考完,学生炸裂了,纷纷议论试题。初六倒觉得没什么。两道四书文和一首试帖诗。试帖诗轻车熟路。四书题一道是简单截搭,题目是:罔殆。只要读过《论语》的人,就知道是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截取。另一道更简单,是给题目议论文。不少于200字的议论文,有啥难度?“谢书贤,夫子不是说乡试不考试帖诗吗?为什么州学岁考,会出现作五言八韵试帖诗的试题?”这题对公孙韬来说没有难度啊,他为何有此一问?初六惊讶道:“这题你没有答上?”“答上了,我就是问问。”公孙韬又恢复了傲娇姿态。擦!说得好像是我出的题一样。初六没好气道:“夫子还说院试不考数科题呢,不也考上了么。”确实有这样的规矩,随着科举考试的级别高起来,试帖诗也慢慢淡出试卷。但又没明确说不考,出现在试卷上,一点都不奇怪。公孙韬这么说,肯定有他的原因。一会儿,高朗走过来道:“公孙韬,你不是说试帖诗不考,不让我们把心思用在上面,现在考上了······”“我当时说是不容易考,又不是说绝对不考,这事你可赖不上我。”公孙韬灵机一动,突然把初六说过的话拿出来搪塞,“都说院试不考数科题,不也考上了么,你找谁去诉苦?”高朗也就吐槽几句,并没有想着要找他麻烦,低声咕嘟了几句,闷闷不乐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