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都市言情>华娱浪子,怎么被天仙改造了?> 第400章 民族血泪,正义史诗(上)(为旭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00章 民族血泪,正义史诗(上)(为旭隐(5 / 12)

午后的斜阳透过彩绘玻璃,将血红色的光斑投在日记页面上,与魏特琳潦草的“日军”“刺刀”等英文词汇重迭。

张纯如的精神世界屡屡遭受痛击,那些文字拼接的刺刀刺在了同胞的身体里,再拔出来,便在她的心上添了一道血痕。

她有些虚弱地扶额坐在图书馆窗前的书桌,咬着牙抓过笔记本疾书。

钢笔尖划破纸页的沙沙声,与六十年前魏特琳写下“上帝啊,求您阻止他们”的笔触,在错位的时空里同频共振。

镜头特写下,张纯如终于忍不住抽泣出声,她高高地仰着头,不叫泪水将笔记和借阅的日记打湿。

她的姿态近乎倔强,下颌绷紧,喉颈线条因压抑抽泣而微微颤动。

泪水在眼眶蓄积成弧形,最终从眼角滑落,却未滴下,而是顺着太阳穴隐入鬓角。

如同历史渗入记忆的缝隙。

扮演者刘伊妃的泪水最终滑落时,镜头急速上拉穿透图书馆穹顶,展现一片铅灰色的天空——

现场的观众们这才后知后觉地发现!

影片开场时,幼年张纯如在爷爷怀里看见的天空中,一道锐利的天光在云隙之间,像一把淬火的刀正企图撕开天空的伤口。

将破未破。

此刻的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内,镜头随着仰头哭泣的张纯如,给观众呈现了另一个震撼的画面:

云层翻滚如历史洪流,突然有一束阳光刺破阴霾,恰似她笔下即将揭开的真相。

无人机搭载的镜头机位不断上移,穿透了狭小逼仄的窗沿,进入了更加伟岸的天空!

即便这片历史的天空,此刻还被阴云所笼罩,暂时只有这一束隐约的亮光投向人间。

二十七岁的张纯如,终于继承了爷爷张迺藩的遗志,打破了这扇囚禁了他几十年的历史藩篱和囚笼。

镜头落回她伏案的背影,逐渐给到她在手记里用中文写就的独白,钢笔字迹遒劲,墨色深沉——

您总说有些事,长大了才能懂。

现在我懂了,也痛了。

但我知道,我不是在揭开民族的伤疤,而是为逝去的同胞刻下迟到的墓志铭。

收尾的日期,笔迹渐稳,尖锐如刀!

“11月22号。”

镜头从特写张纯如记叙手记的特写倏然拉远,再次出现在在银幕上时,观众们看得一头雾水。

怎么张纯如又写了一遍“11月22号?”

等待镜头完整地交待完整个场景,台下发出几声惊呼!

再次出现在大银幕上的已经是摩尔扮演的魏特琳了。

原来第二个“11月22号”是魏特琳写就!

历史和现实的缝隙就这么被导演的镜头和剪辑巧妙地转场,观影者们都不禁暗暗赞叹。

这种转场将“研究者”与“亲历者”的视角直接对接,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记忆。

张纯如的笔触与魏特琳的经历在时空中重迭、跳跃,精准地对接。

台下不乏苦笑摇头的成名导演们,越看越觉出几分无奈。

这样的艺术构想和天才叙事,是他们一辈子的难以望其项背。

于是,第一段从张纯如撰写著作,搜集史料衍生来的插叙历史场景,开始呈现在观众们眼前。

真正的历史大幕拉开了。

魏特琳在书桌前写着日记:

“11月22号,星期二,日军的攻势越发紧张了,我担心金陵随时有陷落的风险!”

“愿上帝保佑我们的学生、工作人员,和所有的金陵市民。”

影后摩尔扮演的魏特琳圆脸、微胖,这位女传教士在1912年抵达中国,担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授。

她在灯下踌躇叹气,巩莉扮演的程瑞芳推门而入:“华小姐!我们要想想办法了,我担心日苯鬼子进城以后,金女大这么多女学生。。。”

历史上12月金陵沦陷前,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下称金女大)成立了战时非常委员会,由魏特琳、程瑞芳、陈斐然三人组成。

魏特琳作为美方代表,凭借美籍身份与日军交涉,主导金女大避难的整体策略;

程瑞芳作为中方舍监,承担具体执行工作,如分配宿舍、协调膳食、安抚学生们的情绪。

程瑞芳嘴里的“华小姐”,指的就是魏特琳,这是大家对她的敬称。

魏特琳的英文姓氏“vautrin”的法语发音与“华”类似,外籍传教士为了融入中国,常常主动取中文姓氏。

于是,这位热爱中华和教育、一生笃信上帝的女传教士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华小姐”。

能够冠以如此美丽的字眼,这是淳朴善良的中国人民和学生,对她最大的认可。

程瑞芳文化程度不高,一切以魏特琳马首是瞻,后者沉吟了半晌,回到座位前拿起电话。

“我打给拉贝先生吧,我想需要提前跟他聊一聊‘金陵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事情了。”

魏特琳极有见识,她在日寇驻扎城外开始就致函美国驻华大使馆,提出在金陵设立安全区的构想。

只是担心委员会人心不齐,她想在今晚正式决议之前,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