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突然伸出手去触碰相框,想去触碰这段令人震撼的历史。
脑海里倏然出现幼时爷爷那一句戛然而止的“金陵城陷后。。。”
大银幕突然发生了某种变化,王小帅、杜琪峰等导演瞬间睁大了眼!
目光所及,手持镜头跟随着跟随张纯如在昏暗走廊中移动,惨烈照片以特写迭化呈现。
每张照片闪过时,画面短暂抽帧,制造视觉卡顿感,模拟记忆的碎片化。
随着张纯如回忆出现的1983年的阁楼上,幼年的她仰视张迺藩的剪影,窗棂的阴影和窗外的天空似乎彻底化作了监牢!
紧接着镜头推移到了画展的照片处,黑白胶片质感插入闪回。
现实、幼年、历史!
十秒之内的三重时空,在张纯如面前融为了一体,给角色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也给现场观众带来了极大震撼!
马丁·斯科塞斯身边的王小帅忍不住侧头道:“这是多机位蒙太奇?”
老马丁微微一笑:“再听听。”
王小帅猛然又看向银幕——
张纯如所在的画廊的抽泣声、玻璃展柜的轻微震动声;
透过照片隐隐可闻的炮火轰鸣和鬼子狞笑;
还有张纯如自己的逐渐放大的心跳和耳鸣,不断变大!不断变大!
最终是一声尖锐的爆鸣,覆盖了所有声部,归于平静。。。
连带着场下的观影者也随着情绪起伏跌宕,呼吸急促。
银幕化作黑洞,通过光影和多重声部,仿佛要被电影生生地撕扯进那段惨痛的历史!
王小帅看得目瞪口呆,半晌才吞咽一口口水,喃喃自语:“多声部蒙太奇。。。”
不仅是他。
马丁、电影节主席科斯利克、金熊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弗朗西斯科罗西、韩国导演洪尚秀。。。
所有台下具备一定电影艺术鉴赏能力的导演们,此刻都着实看得头皮发麻!
之前张纯如伸手去触碰相框时,走廊外的光影在张纯如脸上切割出明暗条纹,制造出人物游走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强烈撕裂感;
就在张纯如思绪中尖锐暴鸣平息的那一刻,她的手也切切实实地触摸到了冰冷的相框,从历史中透出的森森寒意,叫她禁不住浑身战栗。
而在多声部蒙太奇结束后,光束突然完整照亮她的侧脸!
从撕裂到照亮,预示着这一刻她在精神的崩溃后暗暗立下的宏愿——缝合。
缝合这段触目惊心的历史伤疤。
影片开场至此二十余分钟,普通观众的震撼、职业导演的慨叹,柏林影展现场所有专业的制片人、演员、从业者们的脑海中的集体轰鸣!
路宽的导演技法也好,刘伊妃的表演方式也罢,都给他们带来了艺术和灵魂的双重征服!
所谓先声夺人,影片的开场自然是重中之重,也是路宽选择如此阐述这二十分钟戏份的原因。
作为传记电影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时间线已经安排好;
但最大的劣势也是时间线无法更改。
让一百个导演来拍,《张纯如传》只能按照她的生平履历和经历来刻画。
但怎么在这样逼仄的题材里写出新的内容,在大银幕上用光影、声部、镜头述说新的故事?
这不是平庸和优秀的一步之差,这是优秀和天才毕生都不可逾越的鸿沟!
现在台下的导演们禁不住扪心自问,这样的天才构想,到底是不是后天经过习练可以获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电影进入了一段平缓期,前两幕的震撼稍减,开始自然流畅地叙事和推进剧情。
史维会的丁元正耐心地向参观图片展的华人群体、外国人介绍这段历史,转头看到悄然落泪的张纯如,觉得面熟。
他走上前还没说话,抹泪的张纯如急切反问道:“请问照片可以复印吗?我想借阅。”
丁元长期跟心思诡谲的右翼打擂台,狐疑地上下打量她,担心有某种潜在的阴谋:“你要照片做什么?”
普通人看一眼都觉得受不了,难道还有人想收藏这些惨绝人寰的证物吗?
张纯如从包里掏出名片,情绪平复了几分:“我叫张纯如,是职业作家,《蚕丝:钱学森传》是我写的,你听过吗?”
丁元惊喜地睁大眼睛,又看了眼手中的名片:“你好!张女士,我当然听过,只是还没有拜读,不好意思!”
“没事。”张纯如温婉笑道:“我祖父是淞沪会战的后勤人员之一,我从小就听过淞沪会战和金陵大屠杀的历史。”
她的话音顿了顿,似乎鼓足了勇气去看刚刚那副照片:“但我还是第一次看见真实的照片,我被震撼了。”
女作家定了定心神:“我想写一本书。。。”
她目光复杂,再抬起头来已经是别样的明媚:“对!我想写一本书,一本关于金陵大屠杀的书。”
“我想用文字告诉所有此前向我一样不知情的人,曾经还有一段这样不忍卒睹的历史。”
镜头调转,站在窗边跟丁元交谈的张纯如单人入画,依旧是百叶窗框,和她逐渐坚定的眼神。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