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的称号,如同一顶璀璨夺目的桂冠,将张铁柱和张家沟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山村,推向了全国瞩目的焦点。这项荣誉的份量,远超之前任何一次热搜或媒体报道,它代表的是一种来自国家层面的认可和褒奖,象征着一种新时代的奋斗精神。
荣誉带来的余波尚未平息,一个让整个张家沟乃至清河镇都为之震动的消息传来——中央电视台《时代人物》栏目组,要来张家沟对张铁柱进行专访!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瞬间传遍了村里的每一个角落。村民们比过年还兴奋,家家户户洒扫庭院,合作社的厂房和田间地头被收拾得井井有条,连那几头功勋猪都被洗刷得干干净净,脖子里系上了红绸子。李狗蛋更是激动得好几天没睡好觉,反复演练着如何带领保安队确保采访组的安全和秩序,仿佛来的不是记者,而是外国元首。
王翠花默默地将铁柱那套“战袍”西装再次熨烫得笔挺,又细心地为他准备了几件稍微休闲但得体的衬衫,以备不同场景的拍摄。她看着镜子里那个虽然依旧带着乡土气息,但眉宇间已满是沉稳和自信的男人,心中百感交集。
冷凌月也特意打来电话,语气中带着一丝难得的轻松和调侃:“张总,这次可是国家级媒体的专访,代表的是国家形象。记住,少说猪,多说人和土地,还有未来规划。”
铁柱握着电话,手心有些冒汗,但声音还算镇定:“俺知道了,冷总。尽量……尽量不说猪。”
采访组如期而至。带队的主持人是一位以知性、沉稳着称的央视名嘴,姓杨。杨主持人和他的团队并没有大张旗鼓,态度亲和而专业。他们没有要求刻意的摆拍,而是希望能够最真实地记录下张铁柱和张家沟的日常。
采访地点,没有放在布置好的会议室,而是在铁柱的建议下,选在了后山那片郁郁葱葱的松露林边,背景是层层叠叠的梯田和焕然一新的村庄。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点,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清香。
摄像机架设好,采访正式开始。杨主持人并没有一上来就问那些宏大的问题,而是像拉家常一样,笑着指了指铁柱身上那件崭新的、但依旧能看出些许不自在的衬衫:“铁柱,我看你好像还是穿这身不太习惯?听说你第一次穿西装去参加酒会,还闹过不少笑话?”
这个问题轻松而巧妙,瞬间拉近了距离。铁柱憨厚地笑了笑,那点紧张也随之消散了不少:“可不是嘛!杨老师您不知道,那领带勒得俺,感觉气儿都喘不匀实,还不如俺这粗布褂子得劲。吃饭用不惯刀叉,还闹过用筷子夹牛排的笑话,当时可把人给看傻了。”
他坦然地分享着最初的窘迫,引得杨主持人和工作人员都善意地笑了起来。
“但是,”铁柱话锋一转,眼神变得认真,“后来俺慢慢明白了,穿啥衣服,用啥工具,不重要。重要的是衣服里头这个人,心里头装着啥。俺心里装的是张家沟的这片地,是跟着俺干的这些乡亲们。只要根扎得稳,穿啥衣服,走到哪儿,心里都不慌。”
杨主持人眼中闪过一丝赞赏,顺势将话题引向了核心:“说到根,我们都知道,‘铁柱集团’是从这片山沟里成长起来的,经历了非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您觉得,支撑您一路走过来,最重要的是什么?是运气,还是您个人某种特殊的能力?”
这个问题很深刻,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似乎隐约指向了某些关于他“能听懂猪说话”的传闻。
铁柱沉默了片刻,目光掠过脚下的松露地,望向远处合作社繁忙的景象,缓缓说道:
“杨老师,您问俺最重要的是啥。俺觉得,不是运气,也不是俺有啥超能力。”他顿了顿,语气无比诚恳,“俺就是个普通人,要说有啥不一样的,可能就是俺比较‘轴’,认准了的事,就想一条道走到亮。”
“支撑俺的,首先是这片土地。”他弯腰抓起一把黑油油的泥土,“土地最实在,你糊弄它一天,它就亏待你一年。你对它真心实意,它就能给你意想不到的回报。俺信这个理儿。”
“其次是俺身边的这些人。”他指向村里,“翠花、狗蛋、合作社的每一个乡亲,还有后来遇到的冷总、沈先生他们。没有他们,俺张铁柱一个人,就算真有通天的本事,也干不成啥事。是大家伙儿一起,才把这条路蹚出来了。”
“最后,”铁柱笑了笑,那笑容里带着一种历经世事后的通透,“可能就是俺们农村人常说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别老想着一步登天,看好脚下的路,把手头的事一件件做好,该来的,自然就来了。就像种地,你不能天天把苗拔起来看长没长根,得耐心等着,该浇水浇水,该施肥施肥,时候到了,自然就开花结果了。”
他没有提及任何具体的商业策略或竞争手段,而是用最朴素的“土地哲学”和“为人道理”,阐述了他的成功学。这番回答,既回避了关于“特殊能力”的敏感话题,又将个人奋斗与集体力量、乡土情怀紧密连接,显得格外真实而有力。
杨主持人听得频频点头,继续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