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商学院的课堂,对于张铁柱而言,是一片完全陌生的思想疆域。这里的空气仿佛都凝结着精英主义的颗粒,每一句讨论都浸透着资本的逻辑与商业的术语。而他,就像一股未经驯化、裹挟着泥土与草根的泥石流,悍然冲入了这片精致而规整的领地。
他的“泥石流”特质,首先体现在语言的碰撞上。
当同学们用流利的英文夹杂着中文,讨论着“roi(投资回报率)”、“kpi(关键绩效指标)”、“生态化反”时,铁柱努力听着,眉头拧成了疙瘩。轮到他发言,他憋红了脸,尝试着用刚学来的词:“俺觉得这个……这个‘挨踢’(it)系统,就跟俺们合作社用的那个‘一阿屁’(erp)差不多,都是让干活儿不抓瞎……”
教室里瞬间爆发出压抑不住的低笑声。连一向严肃的教授,嘴角都抽搐了一下。
小组讨论案例,一家互联网公司面临用户增长瓶颈。同学们各抒己见,什么“裂变营销”、“社群运营”、“场景赋能”……铁柱听着,觉得跟听天书一样。半天,冒出一句:
“俺看啊,这事儿就跟俺们村里以前卖红薯一个样。你光在自个儿村里吆喝,买的人就那么多。你得挑着担子去镇上赶集,认识新主顾。还得跟旁边卖鸡蛋的、卖筐子的唠唠,互相帮衬着点,你的红薯好,他的鸡蛋香,买他筐子装你的红薯,这不就都卖出去了吗?俺觉得你们说的那个啥‘裂变’,是不是就跟这个差不多?”
他用“赶集”和“唠嗑”来解释复杂的渠道拓展与异业合作,虽然粗粝,却意外地形象。组里的同学们面面相觑,想笑,又觉得好像有那么点道理,一时竟不知如何反驳。
他的“泥石流”特质,更体现在思维方式的截然不同上。
一次分析某奢侈品品牌的定价策略,同学们引经据典,大谈“品牌溢价”、“心理锚定”、“稀缺性制造”。,眉头越皱越紧,最后忍不住举手:
“教授,俺有个问题没整明白。就这包,它用的皮子,真比俺们合作社老张头硝的牛皮好那么多?做工真细到值那么多钱?俺看未必。它卖那么贵,不就是告诉买的人:‘你背了这个,就跟别人不一样了,你是有钱人,是上等人’?这不就是……就是‘装门面’嘛!跟俺们村以前,有点钱就先盖个高门楼是一个道理。”
他这番“门楼理论”,将奢侈品的社交属性剥得赤裸裸,让满屋子的精英们一时语塞,气氛微妙。有同学忍不住反驳:“张同学,这是品牌价值!是艺术!是文化!”
铁柱挠挠头,憨厚却固执:“文化俺懂,俺们扭秧歌也是文化。可扭秧歌不卖钱啊。俺就是觉得,这东西虚头巴脑的,不如俺的黄瓜实在,能吃还能搽脸。”
他的“实在”哲学,在这种场合显得格外突兀,甚至有些“煞风景”。他成了班里的一个“异类”,一个行走的“梗”。私下里,同学们开玩笑,会说“这个问题得用‘铁柱定律’分析一下”,或者“你这个方案不够‘接地气’,需要张同学把把关”。
然而,这股“泥石流”并非只有破坏力,在某些时候,它也能冲开思维的桎梏,展现出惊人的洞察力。
一次关于传统制造业转型的案例讨论陷入僵局,各方争论不休。铁柱听着那些“工业40”、“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的宏大构想,突然想起了张家沟后山那片曾经贫瘠、后来被他用“土法子”养肥的土地。
他冷不丁地插话:“俺看你们说得都挺对,但俺觉得,有点像俺们以前种地,老想着买最贵的化肥,用最猛的药,结果地把劲儿使完了,还坏了。转型是不是也得先看看自个儿的‘地力’?你的老师傅手艺好不好?你的老机器还能不能抠出点潜力?不能为了‘转’而‘转’,把看家的本事都丢了。好比俺们种黄瓜,你不能为了好看,全用营养液催,那味儿就不对了。得慢慢来,新家伙式要用,老经验也不能丢,掺和着来。”
他这番“种地转型论”,强调基于自身基础的渐进式改良,而非盲目跃进,瞬间点醒了陷入技术迷思的同学们。教授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带头鼓起了掌:“张同学这个‘地力说’,非常精彩!企业转型,确实需要评估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禀赋,因地制宜!”
还有一次,讨论一个跨国并购后文化整合失败的案例。同学们大谈“文化冲突”、“价值观差异”、“整合模式选择”。铁柱听着,想起了宋思明派来的那个技术员周福民。
他叹了口气,说道:“俺觉得吧,这并购跟俺们村娶媳妇差不多。你不能光看人家姑娘长得俊、嫁妆厚,就硬娶过来。娶过来你得真心对人家好,把她当自家人,不能老觉得她是外来的,防着人家。得让她觉得你这儿暖和,有奔头。两边脾气性子不一样,得慢慢磨,不能硬来。你看那案例里头,收购方高高在上,觉得被收购的是土包子,这日子能过好才怪了哩!”
他用“娶媳妇”来比喻并购整合,强调尊重与融合,其朴素的人情世故,竟然直指跨国管理中最核心、也最容易被忽略的“人心”问题,让一众沉迷于模型和框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