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其他类型>我在农村用母猪搭上财富快车> 第112章 审计员看到晕倒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2章 审计员看到晕倒(1 / 2)

“作业本账册”的风波,在铁柱的坦诚和高博的专业应对下,总算是有惊无险地渡过了。王翠花带着人没日没夜地整理、核对、补充说明,总算将那段“史前”账目梳理出了一个大致的轮廓,虽然仍需大量审计调整,但至少经济活动本身的真实性得到了验证。

审计工作进入了更为核心和复杂的阶段——梳理合作社与社员之间千丝万缕的利益联结机制。这在“铁柱集团”的资产和权益结构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最让现代会计制度头疼的部分。

这天下午,负责核查“长期股权投资”和“资本公积”明细的审计员小张,一个戴着黑框眼镜、做事一丝不苟的年轻人,皱着眉头找到了王翠花。

“王总,关于社员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这部分,我们还需要更详细的协议和评估报告。”小张推了推眼镜,指着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另外,这个‘社员工分积累转股本’的明细,我看系统里记录得比较模糊,能提供一下原始的工分记录和转换依据吗?”

“工分记录?”王翠花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哦,你说那个啊……你等等。”

她转身走向角落里一个老旧的红木柜子——那是她从村里废弃大队部淘来的,里面存放着合作社最早期的各种“档案”。她翻找了一会儿,拿出几本厚厚的、封面印着“劳动手册”字样的登记簿,拍了拍上面的灰尘,递给了小张。

小张接过那沉甸甸、散发着霉旧纸张气味的手册,心里隐隐有种不祥的预感。他翻开第一页,里面是用蓝色圆珠笔记录的表格,项目包括姓名、日期、工种、评定工分、签字(或按手印)。

“张老三,x月x日,后山开荒,重劳力,12工分。(按手印)”

“李婶,x月x日,育苗间管理,轻劳力+技术,10工分。(签字)”

“赵小丫,x月x日,采摘黄瓜,计件,折算8工分。(按手印)”

工分的评定标准,并非严格的量化考核,而是基于村里约定俗成的“重劳力”、“轻劳力”、“技术活”等模糊概念,以及一些简单的计件记录。转换股本时,则是按照合作社成立初期社员大会商定的一个“大概齐”的比例,将累计工分折算成了股份,记录在了新的股东名册上,但原始的工分评定过程和转换的具体计算草稿,并没有系统保存。

小张的额头开始冒汗。他强作镇定,继续问道:“那……土地入股的评估报告呢?还有,我看股东名册里,还有不少社员是以‘牲口折价’、‘农具折价’甚至‘投劳抵资’等方式入股的,这些的作价依据和凭证……”

王翠花脸上露出了更为难的神色。她走到文件柜前,摸索了半天,拿出一个鼓鼓囊囊的牛皮纸档案袋,解开缠绕的线绳,将里面的东西一股脑儿倒在桌子上。

几张皱巴巴的、由镇上一位老测绘员手绘的、比例尺都不太准的宅基地和承包地草图,上面用铅笔标注着姓名和大概亩数,算是“土地评估报告”的雏形。

几份由买卖双方和中间人(通常是村里长辈)签字画押的、写在红格信纸上的“牲口买卖协议”,上面写着“黑毛母猪一头,作价八百元整,入股合作社”。

几张收条,写着“收到张三铧犁一架,折价一百五十元,充作股金”。

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欠条”和“抵账协议”,比如“李四自愿以承包后山除草劳务三十个工日,抵作入股资金伍佰元”

这些“凭证”五花八门,书写潦草,格式千奇百怪,很多连个规范的印章都没有,全靠当事人签字和红手印来确认效力。它们静静地躺在桌子上,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资源匮乏、全靠人情和信用维系的创业初期。

小张看着这满桌子的“历史文物”,眼睛瞪得溜圆,嘴巴微微张开,呼吸开始变得急促。他感觉自己的大脑cpu正在过载,这些完全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甚至《合同法》基本要求的东西,彻底颠覆了他所受的专业教育和职业认知。

“这……这土地没有正规评估报告……这牲口作价没有市场参照……这劳务抵资没有标准工时……这……这……”小张的手指颤抖着,指着那堆“凭证”,语无伦次,“这怎么确认入股金额?怎么计量初始成本?怎么保证公允性?这……这简直是……”

他的声音越来越高,脸色由红转白,嘴唇也开始失去血色。他试图在自己的审计底稿上记录下这些“重大问题”,但发现根本无从下手,每一个问题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

最终,在极度的专业焦虑、认知冲突和可能面临的巨大审计风险压力下,小张只觉得眼前一黑,天旋地转,喉咙里发出“呃”的一声短促音节,身体晃了晃,竟然直挺挺地向后倒去!

“噗通!”

“小张!”

“李助理!”

“快!人晕倒了!”

会议室里瞬间乱作一团!王翠花吓得脸色煞白,赶紧上前扶住小张的头。旁边的其他审计员和铁柱集团的人也都围了过来,有人掐人中,有人跑去倒水,有人慌乱地打电话叫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