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其他类型>重回1990:我爹是煤老板> 第108章 你大棚里的蔬菜,只能卖给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8章 你大棚里的蔬菜,只能卖给我(1 / 2)

1990年11月24日,这一天的玉田村,比往日里多了几分热闹。

桑塔纳、夏利、面包车等等,大大小小的车,来了30多辆。

这些人主要都是奉京、春城的蔬菜批发商,还有几个辽河市本地的蔬菜批发商。

再有一个星期,黄瓜就到了采摘的时候。

这些蔬菜批发商,刚把车开进玉田村,就被眼前的场景震撼到了。

田间密密麻麻的蔬菜大棚,给他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如此大规模的蔬菜大棚,不仅在白山省少有,就是整个东北也是难得一见。

他们迫不及待的想走进大棚里看一看,这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钱啊。

在陈旭东、王大山的带领下,这些蔬菜批发商参观了各个品类的蔬菜大棚。

大棚里,大部分的黄瓜己经成熟,韭菜、芹菜再有10天也可以收割,青椒和西红柿,还要再等上20天左右。

这些菜贩子一人摘了根黄瓜,也不洗,用手擦了擦就放进嘴里,清脆、爽口、水分充足。

最后来到农大的实验大棚,看着大棚里的西瓜、草莓,众人两眼放光。

“这些品种还处于实验阶段,想要上市销售,估计得等到明年。”

众人听陈旭东说完,眼里的光瞬间黯淡下来,脸上露出遗憾的表情。

看完蔬菜大棚,按照正常流程,就到了谈价格的环节。

不过,在东北,这种事情一般都是在酒桌上进行的,不止是在90年代,无论是70、80年代,还是到21世纪,一首都是如此。

东北的酒桌文化确实自带“聊事”的属性,这背后藏着地域性格、历史沉淀和人情社会的密码,挺有说道的。

天寒地冻的气候里,热酒暖身,一桌人围坐,酒杯一碰,拘谨先散了大半。

东北人讲究“实在”,觉得酒桌上没那么多弯弯绕,喝透了、聊开了,心里的话才好往外掏。

不管是谈生意、解矛盾,还是托人办事,先在酒桌上“热场”。

敬几轮酒,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距离拉近了,再把正事摆出来,往往比冷着脸坐在办公室里更顺溜。

酒桌也是“试人”的地方:看你喝酒爽不爽快,待人够不够实在,能不能“扛事”。

东北人认“性情”,觉得酒品见人品,酒桌上投缘了,后面的事就好商量。

当然,这不是说非得喝到酩酊大醉,更多是借酒这个媒介,把“人情”和“事理”揉在一起,透着股首来首去的热乎劲儿。

在玉田矿食堂的包间里,坐了满满两桌人。

老六和三眼儿两人当起了服务员,端茶、倒酒、点烟伺候的十分周到。

菜是好菜、酒是好酒,6凉10热16道菜,酒有白酒、啤酒,白酒喝的是五粮液、茅台,啤酒是金士百、春城。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众人也放开了拘谨,开始问起了蔬菜的价格。

陈旭东给众人发了一圈烟,笑着问身旁奉京的蔬菜批发商佟大发,“发哥,你能跟我说说,你的蔬菜进货价是多少不?”

佟大发也没客气,抽了口烟,笑着说道:“这事也不是啥秘密,没啥不能说的。”。”

陈旭东点点头,端起酒杯,站起身。

“各位老板、各位大哥,今天各位能来玉田村,就是给我陈旭东面子。”

“我先谢谢各位,这杯酒我先干了。”

说完,一杯酒一饮而尽,又给自己倒上一杯,接着说道:

“菜的价格,各位可以放心,肯定比你们在滨城进货便宜。”

“在我这儿,定的越多,价格越低。3000斤起定,起步价是两块三,定的越多越便宜。”

“为了避免蔬菜在运输上的损耗,我还为大家配备泡沫箱,也就是说,在这儿定菜,你们基本没有损耗。”

这一番话说完,原本安静的包间,瞬间炸开了锅。

这个价格,绝对比在滨城进货划算多了,先不说损耗,就是运费也要少上许多。

从奉京到滨城,开货车需要10个小时,而奉京到玉田村,即便是冬天,也就5个小时。

从春城到滨城,路程就更远了,至少10个小时。

佟大发问道:“我要是定一万斤黄瓜,你给我什么价钱?”

众人齐齐看向陈旭东。

陈旭东呵呵一笑,“发哥,这个咱俩单聊,保证让您满意。”

具体的价格,是不可能当这么多人面说的。

一旦这些人合起伙来,把所有人的订的菜都算到一个人头上,那吃亏的就是自己。

他们私下交流,就是另外一码事了。

陈旭东完全可以通过调控价格的方式,来分化他们之间脆弱的利益联盟。

佟大发点点头,没再多问。

饭后,陈旭东开始和这些老板们一个个单聊。

有像佟大发这样的大客户,一订就是三万斤的,也有订的少的客户,只订了三千斤。。

陈旭东事先早早准备好合同,只需要添上单价和总价,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