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第26章
户口转好后,徐父没有去赵家,直接坐车回去了。要是赵父赵母赵宗宝没有被女儿送到派出所去,他还能去赵家给女儿出出气,现在赵家只剩下了女儿和外孙外孙女,他去做什么?只能颓丧的回去。
徐惠清顺路将徐父送上了三轮车,徐父已经快五十岁,头发白了一半,但身体还健朗着,徐惠清前世没了,父亲都还在呢,所以她也不担心他。倒是徐父挺担心徐惠清,嘴巴嗫喏了半响,才说了一句:“有什么事就叫人回家通知一声,你三个哥哥呢!”
却也说不出,让决定离婚的女儿回娘家这样的话。这时代就是泼出去的女儿嫁出去的水,决定女儿能不能回娘家住得人,已经不再是他,而是儿子儿媳。
他早就给三个儿子分了家,三个儿子都不住一起了,女儿回娘家,小住还行,住时间长了,哪个媳妇都不可能愿意。徐惠清送别了父亲,就抱着小西慢慢的走在水埠镇的街道上,路边有认识她的人,还好奇地凑过来问她:“徐老师,你公公婆婆真是拐卖妇女小孩的拐子啊?”
过去徐惠清在街道上邻居们的眼中,那是漂亮温柔热情的徐老师,可现在的徐老师在他们眼中,浑身都是冷淡疏离的破碎感,像是随时都能倒下去一样。徐惠清一抬头,眼眶就红了,只说了句:“大嫂子…“接着就紧紧抱着小西,哽咽不能言。
大嫂子立马就来劝道:“好姑娘,你也别哭了,孩子找到就好,那赵家真不是人,你们小一辈不知道当年的事,你爸妈也没打听清楚就把你嫁过来了,像我们这一辈的,都晓得赵家不是什么好东西,当初也不晓得害了多少人…赵父年轻时当红小兵的事,虽随着革委会的覆灭,已经多年没有人再提过了,可当初记得的人可还不少呢!
只是批斗的不是他们,他们大多也都是吃瓜群众而已,那些真正被破家灭门的人家,已经很少有后人在世了,即使有,家也早已败亡,人丁稀少,又怎斗的过如今做着家电生意的赵家?人家随随便便在街上花点钱给二流子小混混,就能再一次让你家破家灭门。
街道的人见赵家势大,也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从不提起。徐惠清只哭着点点头:“大嫂子,谢谢你,我晓得。”大嫂子也是叹息,几步走回到自己的小摊位上,和周围的小摊贩说:“也真是作孽,本来生了儿子,天大的喜事,谁知道赵家竟然是人贩子窝,连亲孙女都卖,真是缺了大德!”
旁边卖水果的小摊贩说:“幸亏他们不在本地拐孩子卖,不然这满街跑的孩子,不得都遭了殃?”
“谁知道呢?他们现在不拐本地娃儿,你能保证他以后不拐卖本地的娃儿?他自己亲孙女都卖,你能指望人贩子有良心?”现在水埠镇上的人,基本都相信了赵父赵母是人贩子。至于人贩子为什么不拐本镇上的小孩,那不是很正常吗?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呢!赵父赵母要是真在窝边拐卖孩子,早就被人发现端倪,给举报了!一路上都有人对她指指点点,到了赵家,赵三姐还以为她去派出所是为了赵父赵母,赶紧过来问她:“咋样了?公安咋说啊?爹妈和宗宝啥时候能回来?"徐惠清只摇着头:“不知道呢!”
赵三姐本就性格温和些,因她爸妈和二姐卖孩子的事,她对徐惠清心虚又内疚,加上怀疑自家爹妈是人贩子,在徐惠清面前就更加硬气不起来,也不敢问徐惠清更多的事情,只老老实实在赵家照顾新生儿,顺便做饭打扫之类。赵父赵母是人贩子的事,不知怎么,在整个水埠镇,包括下面下辖的大队、村子都传了个遍,人人都知道镇上卖电视机的老板,是专门拐卖妇女儿童的人贩子,一时间,来赶集的大街上,小媳妇、孩子都少了很多,甚至很多人,直接来赵家店面,打砸门面,还有直接来赵家搬了电视就跑的。徐惠清自然也不客气,直接就去了派出所报案。派出所实际上距离赵家并不远,毕竟镇子就这么大,徐惠清是怕只有她和赵三姐两个年轻女人带着俩孩子住赵家,晚上万一有人摸进来会有危险。她现在还是县公安局那边关注的重点证人呢,自然不能让她出事,徐惠清报警的当天,被街上小混混搬走的电视机就被送回来了。赵三姐因为这事被吓的不轻。
两天后,赵三姐父就来镇上喊赵三姐回去,不让她过来管娘家的事了,赵三姐也不敢再管,她怕她管娘家的事,她自己的家也要散了。1包括赵大姐、赵四姐,都被婆家人关在家里关着,不让她们出门。赵大姐的公公是公社主任,她也是最喜欢往娘家跑的姑娘。她公公生怕她影响自己,直接就对赵大姐说:“你最近最好老老实实在家里哪里也别去,你要是参与了你娘家的破事被我知道,不用公安来找,我亲自这你进去!”
赵大姐一直因为娘家兴旺,婆家公爹也有些小权利,在婆娘娘家都得意的很,现在被公爹这么一说,在婆家安静的跟鹌鹑似的,哪里都不敢去,连一直者都不太做的家务,都勤快起来。
赵四姐和赵四姐夫因为承包了竹林,在竹林边上建了砖瓦房,一直做竹编过活,一年到头都在家里破竹片,削竹篾,编织各种竹筛、竹篓、竹篮等竹制品,忙的根本没时间离开。
只有赵五姐不惧流言,来过镇上一趟,想问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