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黄瓜,摇着头走了:“不划算,不划算,还是自己弄省钱。”
一连几个顾客,都是在问了价格之后,摇着头离开。
李谨诚的摊位前,渐渐冷清下来。
而旁边其他摊位,已经陆续开张,讨价还价声、称重收钱声,不绝于耳。
“我就说吧,行不通的!”卖调料的老张,得意地对他旁边的肉铺老板说,“城里人是懒,但还没懒到连菜都懒得洗的地步!贵三份钱,谁买啊!”
肉铺老板也点点头,看着李谨诚的眼神里,带上了一丝同情。
就在李谨诚陷入开张以来第一个“无人问津”的困境时,转机,终于出现了。
一个戴着眼镜,穿着白衬衫和长裙,看起来三十岁左右的女教师,急匆匆地从市场入口走了过来。她左手拎着一个装满作业本的布兜,右手空着,脸上带着一丝焦急。
她显然是刚下早课,要赶在中午回家给孩子做饭。
她在肉铺前停下,迅速地买了一块肉,然后目光开始在周围的菜摊上搜寻。当她的目光扫过李谨诚的摊位时,瞬间就被那堆处理得干干净净的土豆和青椒吸引了。
“小师傅,你这菜……”她快步走了过来,指着那些削好皮的土豆问道。
“老师您好,我这是‘净菜’,都给您处理干净了,回家直接就能下锅。”李谨诚立刻迎了上去,他知道,他的“目标客户”,来了!
“价格呢?”女教师显然很关心时间。
“土豆两毛一斤,青椒两毛五。”李谨诚报出了价格。
这个价格,比市价高出了将近四成。
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女教师只是略微沉吟了半秒钟,便立刻说道:“好!给我来两斤土豆,半斤青椒!”
她太清楚回家做饭的流程了。洗菜、择菜、削皮,这些琐碎的准备工作,至少要花掉她十几分钟。而现在,这十几分钟,可以用几毛钱买回来,对她来说,太值了!
“好嘞!”李谨诚精神一振,手脚麻利地开始称重。
就在他称好菜,准备递给女教师时,他做出了第二个让旁观者惊掉下巴的举动。
他顺手从旁边拿起两根水灵灵的小葱,和装着土豆青椒的袋子,一起递了过去。
“老师,您第一次来我这买菜,这两根小葱送给您,炒菜用得着。”
这,就是降维打击的第二层:营销思维的碾压!
女教师愣住了。她买了一辈子的菜,还是第一次碰到主动送东西的摊贩。她看着李谨杜脸上真诚的笑容,心中瞬间升起一股暖意和好感。
“哎呀,这怎么好意思……”她嘴上客气着,脸上却露出了惊喜的笑容。
“没事,应该的。您以后常来就行。”李谨诚笑道。
“行!小师傅你这生意做得好!我以后就来你这买了!”女教师高兴地接过菜,付了钱,满意地离开了。
这笔交易,像一块石头,投进了平静的湖面。
旁边那些等着看笑话的摊贩,全都傻眼了。
“卖……卖出去了?”
“还真有傻子买啊?贵那么多!”
“送……还真送葱啊?!他这一单,还能挣到钱吗?”
他们想不通,完全想不通。
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女教师的成功购买,像一个活广告。很快,又一个穿着护士服的年轻姑娘,被吸引了过来。她显然也是刚下夜班,一脸疲惫,只想赶紧回家睡觉。当她看到那些不用自己动手就能直接下锅的蔬菜时,眼睛都亮了。
“这个好!这个好!给我来点番茄和鸡蛋!”
李谨诚的摊位前,开始出现了第二个、第三个顾客……
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时间紧张的双职工、怕麻烦的年轻人、或者是不太会做饭的单身青年。这些人,在过去,是被传统菜市场忽略的群体。而今天,李谨杜用他超越时代的“净菜”服务,精准地抓住了他们的痛点!
渐渐地,李谨诚的摊位前,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稳定的客流。虽然不像其他摊位那样人声鼎沸,但来的每一个,都是目标明确、购买爽快的“优质客户”。
而那句“买菜搭两根小葱”的策略,更是发挥了奇效。它成了一种社交货币,顾客们提着菜离开时,脸上都带着占了点小便宜的惊喜和满足。
临近中午,市场的人流渐渐散去。
李谨诚摊位上,那一小堆精心准备的“净菜”,已经全部售罄。车斗里剩下的那些没来得及处理的“毛菜”,他也以降价的方式,处理给了最后几个贪便宜的大爷大妈。
当他收起摊子,准备离开时,旁边卖调料的老张,终于忍不住,凑了过来,脸上带着一丝难以置信和浓浓的困惑。
“小……小李是吧?”他的称呼,已经从“那小子”变成了“小李”,“你……你今天……挣到钱了吗?”
李谨诚看着他,神秘一笑,没有回答。
他跨上他的“赤兔马”,在市场里无数道复杂的目光注视下,蹬着车,消失在了街角。
他没有立刻回家。
而是将车骑到了一个无人的僻静小巷里。
他停下车,靠在墙上,心脏“怦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