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然正在想电视里面这个年轻人是不是木羽的时候,忽然听到母亲一声大叫,把他给吓一跳。“什么杨翊?”朱然问道。
“杨翊就是”
何玉红还没有解释,电视里面郭信玲笑着走到杨翊面前,“你好,木羽。”
这下轮到朱然叫了,“这真是木羽,他竞然这么年轻!”
从《棋王》开始,朱然就开始关注木羽了,《上沪文学》他可是一期不落。
再之后,《燕京文学》上的《沿河而下的人》以及《收获》上的《空谷》,总共三篇小说,直接征服了朱然。
现在,朱然已经成为木羽的拥趸,他听说木羽之前写过诗,还特意买了之前发表《从前慢》跟《山民》那两期《诗刊》。
那两首诗,他也抄过,现在都能背下来呢。
在朱然的脑海中,木羽也不是很老,就是那种三四十岁青年男人的形象,而且应该是那种身材高大,十分壮硕的样子。
虽然朱然知道以文字去猜测作者样貌有些武断,但那就是他看了木羽小说后对木羽产生的印象。特别是看完《空谷》,他就认定木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硬汉。
朱然觉得,如果不是硬汉,根本就写不出《空谷》来。
但是此刻电视上的木羽,看起来也就二十来岁,长得倒是不柔弱,但是也跟硬汉没有任何关系,就是个浑身充满了书卷气的年轻人。
朱然又想起刚才母亲喊的那个名字,“妈,你刚才说的杨翊是谁?”
“就是他。”何玉红指着屏幕说道。
“你是说,木羽的原名叫杨翊?妈你怎么认识他的?”
“我……”何玉红感觉事情有点复杂,一时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说起。
这时丈夫朱兴国笑道,“先看节目吧,看完之后再问妈妈。”
朱然点点头,又把注意力放在了电视上。
而此刻,电视画面一转,木羽正带着郭信玲参观学校的资料室,同时电视里面出现了一段画外音。“做为师大资料室外语组组长,木羽每天的工作,都在跟外文文献打交道,而除了资料室的工作,木羽还要兼顾外语的教学工作……”
刚才在电视里面看到人的时候,何玉红其实有点不确定,因为现实中人跟电视上长得有些不一样,而且她也就见过杨翊一次。
但是听到这段画外音,何玉红已经确定就是杨翊没错,这些跟她知道的信息都能对得上。
朱然则更加惊讶,这么年轻的作家也就算了,木羽不仅是师大的老师,还是校资料室外语组的组长。虽然朱然也不知道校资料室外语组组长是个什么级别,但是看到木羽这么年轻就能当个领导,他很是惊讶。
朱兴国也挺惊讶的,他倒不怎么关注外语组组长这个头衔,他惊讶的是木羽的工作内容。
天天跟外语文献打交道,平时还要兼顾英语教学,这说明木羽的英语水平很高。
现在大学里面教师队伍严重老年化,出现了明显的断层现象,三十多岁的大学教师都少见,更别说是这种二十岁出头的老师了。
不仅仅是老师,现在二十多岁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懂英语的非常之少,因为这批年轻人几乎没有学习英语的途径了。
英语好的,要么是天赋极佳,要么是家里有人英语好,在家里教出来的。
节目总共持续半个小时,除了一开始介绍了木羽的工作之外,后面就没有再提到这些。
包括之后的采访环节,所有的问题都围绕着木羽的几部小说以及他发表作品的经历,没有任何问题跟木羽的工作有关。
三篇小说,主要聊的就是最近刚刚发表的《空谷》。
主要因为《空谷》是在上沪写的,所以上沪电视台也愿意聊这篇小说,毕竟也是为上沪宣传的一个点。而且相较于其他两篇小说,《空谷》的成篇过程也确实最值得聊。
看到这段的时候,何玉红也十分感慨,她听出来了,《空谷》这篇小说就是杨翊去他们剧团找董智芝的那段时间写的。
一直等到节目全部播放完了,朱然转头问道,“妈,你刚才说木羽就是杨翊,是怎么回事?”何玉红稍微捋了捋,说道,“他是我们剧团小董的男朋友,前段时间来过上沪,现在看来,他当时应该是去上沪参加作协的活动。”
其实当时杨翊已经说过,他到上沪是参加作协的一个活动,只不过何玉红那时候没有当回事。“竞然这么巧。”朱然一脸惊讶。
朱兴国好奇道,“节目里面都说了他的单位信息,为什么不说真名呢?”
何玉红点头,“我也奇怪,不过不是因为没有公布真名,是节目里面竞然没有提到杨翊的那个教学法。“什么教学法?”朱兴国问道。
“就是二十四字整体教学法,之前上过《人民日报》的,我还特意找了那一天的报纸看过。按说这么重要的事情,节目里面肯定是要提到的。”
朱兴国也点点头,“确实,这么重要的事情,节目里面不应该不提,除非电视台也不知道这事。”“这不可能,那天杨翊来我们团的时候,正好碰到张戈,张导知道杨翊是二十四字整体教学法的创始人。现在想来,上沪电视台会去采访杨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