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么?去拍天安门,故宫,长城,都有燕京特色。”
“现在长城可不好拍。”马俊明笑道。
“还有什么不怎么出名,但是值得一拍的地方么?”
洪树南他们想了想,都摇头,表示想不出来什么地方不出名却值得拍。
杨翊笑道,“不如拍一拍学校的大门吧,大学的,中小学都行,这一期不是教育专题么?”“嗯,这个主意不错,回头拍一下,看能不能剪出有意思的东西来。”郭信玲笑了笑,“临近期末了,几位老师应该都很忙吧。”
“现在还不到忙的时候,你们再迟来半个月,就要忙起来了。到那时候,像今天这样跟你们坐一起闲聊的时间恐怕都没有了。”
学校到期末,各种事情就一大堆,洪树南作为外语系的负责人,每天光是各种会议就够他忙的了。“看来我们来的时机还可以,杨老师跟马老师呢?”
“我其实一年到头都差不多,并不会因为到期末就特别忙。可能学生放假之后,很多学校老师会给我们寄信反馈学生成绩,那时候要忙一些。”马俊明说道。
杨翊笑眯眯地说,“我都还好。”
“他不是还好,他是每天都很忙。”洪树南在旁边说道。
“是啊,我听说杨老师除了在资料室工作之外,还在带课。”郭信玲点头道。
洪树南笑呵呵地说道,“这算什么,他每天搞翻译、搞写作,还要搞论文,那才叫累。”
“搞翻译,搞写作?”
搞论文郭信玲可以理解,大学老师嘛,想要评职称,论文是十分重要的,但搞翻译跟搞写作是什么意思搞翻译是不是指的资料室里面的翻译?但为什么要放在工作之外讲?
听到郭信玲这么问,洪树南奇怪地看向杨翊,“你的事情,郭导他们不知道么?”
杨翊笑道,“我没说。”
两人之间的对话,让郭信玲摸不着头脑,“杨老师,你什么事情没说?”
“我跟你们说吧,杨老师不仅仅是教育方面的专家,还是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我还以为你们知道呢,这事我们学校上下都知道。”
不仅仅师大的知道,旁边邮电的学生以及燕京电影学院的学生也都知道,这根本不是什么秘密。所以洪树南没想到,上沪电视台那边竞然不知道。
不仅仅是洪树南他们没想到,坐在一旁的徐正峰也没想到。
他是知道杨翊多重身份的,在学校的时候,他也跟同事还有学生们说过。
这次上沪电视台要采访杨翊,徐正峰还以为电视台这边知道杨翊的情况。
教育局直接派他过来的,来的时候他跟郭信玲沟通也不多,压根没聊到这个事情。
他如果知道电视台这边不知道杨翊的情况,肯定是要告诉他们的。
郭信玲完全愣住了,“真的么?”
“是洪主任过誉了,我还算不上著名的作家、翻译家,不过是发了几篇文章而已。”杨翊谦虚道。郭信玲调整了一下心情,问道,“杨老师能说说你写过什么文章么?”
“我发表过两篇小说,一篇《棋王》,发在《上沪文学》,一篇《沿河而下的人》发在《燕京文学》,另外还有两首诗,发在《诗刊》。至于翻译,稍微出名一些的有《老人与海》跟《太阳照常升起》。”郭信玲刚刚平复的心情又激动起来,杨翊说的这些,除了《太阳照常升起》之外,她都看过。《老人与海》是在《世界文学》上看到的,她看的那一版是杨翊翻译的么?当时她没怎么注意译者的名字,只记得原作者是海明威。
译者是不是杨翊,她根本没有印象。
而且当时就算是看到杨翊的名字,她也不会多想,因为她当时压根不知道什么二十四字整体教学法。至于《棋王》跟《沿河而下的人》作者她知道啊,是木羽,不是杨翊……郭信玲忽然意识到,杨翊的名字里面就藏着木羽。
她怎么也没想到,杨翊竟然变成了木羽,而且还是个翻译家。
“杨老师你翻译的《老人与海》,是夏天发表在《世界文学》上的那个版本么?”
“嗯,是的。”杨翊点头。
郭信玲深深地吸了口气,她看的那个版本,正是杨翊翻译的。
她突然纠结了起来,现在这种情况,她还能继续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拍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