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书店的人不少,都聚集在文学柜台跟收银台前。陈明辉笑道,“这一批的《老人与海》,我们进了很多,因为上一批实在卖得太快。”
言语中,是在告诉杨翊自己刚才没有骗他,《老人与海》确实卖得非常好。
杨翊点点头,“没想到江芜这边大家对《老人与海》兴趣这么高。”
他是没想到,县城里面,有这么多人要买《老人与海》。
“杨老师,要不要去跟读者们打个招呼?”陈明辉提议道。
杨翊摇摇头,“还是不打搅他们了。”
这种翻译小说,很多人未必会关注译者,他跑去打招呼,就有可能遇到一种情况,那就是大家反应比较冷淡,场面变得很尬。
陈明辉尊重杨翊的意见,又引着杨翊去了其他柜台,给杨翊介绍他们柜台的书。
其实这些书根本没什么好介绍的,各个新华书店的书都是差不多的。
虽然各个书店都有自主进书的权力,但是大部分情况下,他们进的都是畅销书跟长销书,并不会培养跟引导读者的阅读喜好。
就比如《老人与海》,几个版本他们都进了最终是燕师大版本卖得最好,所以他们会进第二批。除了这些畅销书跟长销书,还有一些就是规定要进的书了。
杨翊问他们这里卖得最好的书,是什么类型,陈明辉回答说整体来看,还是教材,特别是这两年高考放开,各种高中的教材特别畅销,基本上一到货就卖完。
教材几乎是垄断生意,大家也都只能在新华书店买。
现在卖得最好的,除了教材之外,还有一些知识类型的书也非常受欢迎,特别是科技类的,大家对知识非常渴求。
特别对于县城来说,这些知识类书籍,可能是大家唯一接触新知识的途径。
买这些书籍的,基本上都是各个工厂的工人,买的是诸如《电工基础》、《机械工图》等书籍。逛了一会儿,陈明辉又开口道,“杨老师,我还有一个不情之请。”
“嗯,你说。”
“我能麻烦你帮忙在几本《老人与海》上签名么?”
对于签名这事,杨翊有些犹豫,因为小说是海明威写的,他不过是个翻译而已。
一般情况,翻译者都是把自己放在幕后的,不会轻易露头。
不过想了想,杨翊还是点头,“可以。”
见杨翊答应,陈明辉十分高兴,赶忙去取了十本《老人与海》来。
杨翊接过书,一一签了名,不过为了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他把名字签得很小。
签完之后,杨翊问道,“陈主任,还有其他要求么?”
“没有了,没有了,杨老师。”
“那既然如此,我先回去了。”
“杨老师,中午……”
杨翊摆摆手,打断了陈明辉的话,“我中午有事,陈主任不用操心了。”
“那行,我送你。”
“不用。”
出了书店,杨翊四处逛了起来。
后来他又找到一个书摊,买了两本往期的《收获》。
刚才去了一趟新华书店,一本书都没买,主要他是担心自己买了书,陈明辉不收钱,他又要占人家的便宜。
这种便宜好占,人情可不好还。之前的那顿早饭,就当用那十本签名书籍还了人情。
回了招待所,杨翊坐在床上看刚买的那两本《收获》,准备等着时间到了再去找大哥。
大概九点半的时候,房间的门再次被敲响。
杨翊以为又是陈明辉,打开门却是另一个微胖的中年男人站在门口。
看到杨翊,微胖男人的表情变化跟之前陈明辉如出一辙,先是有些惊讶,随即堆满了笑容。“请问,是杨翊杨老师么?”
杨翊点头,“请问你是?”
微胖男人笑眯眯地说道,“杨老师你好,我是县文化馆的蒋树青,欢迎你回到江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