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水,一撮盐。
又一碗水,又一撮盐。
盐跟水都是够的,但是铁锅就那么大,水装满了就没办法再装了。
等到第一锅汤煮差不多了,杨翊就让于升给同学们打汤。
一人一碗,谁也不能多打。
来的这些同学,许多都是英语班的,还有些其他系的,杨翊看到也没说什么。
等到第一锅汤打了一半,杨翊又让于升把水加满。
周而复始,来回加了好几次水,终于是让所有来传达室的同学们都喝到了鸡汤。
仅仅半只鸡,却炖出来三十多碗汤,可见这鸡汤有多淡。
但即便如此,大家还是喝得有滋有味。
汤能分给大家喝,但是鸡肉可不行。
就这半只鸡,分到每个人嘴里恐怕都不够塞牙缝了。
等到其他人喝完汤,杨翊又开始分鸡肉,他把仅有的一只鸡腿给了于升。
鸡是于升带的不说,他今天也实在是辛苦了,煮了那么多鸡汤,大冬天热得满头大汗。
于升并不觉得累,就是一直有些盼着早点把活干完,早点看新一期的《今天》。
囫囵把碗里的鸡肉吃完,于升就跑去看《今天》了。
喝过汤的同学们,有些已经走了,还有些留在传达室聊天。
看到于升拿出《今天》,众人纷纷围了上来。
“《今天》新一期么?”
“真是新一期。”
“我刚才本来还想问徐晓师姐新一期有没有卖呢。”
有些同学本来确实想问徐晓的,只不过注意力都被鸡汤给吸引了。
精神的追求固然非常重要,但是身体的需求更不容忽视,在鲜美的鸡汤面前,即便是《今天》这样的精神食粮,也要被暂时地抛诸脑后。
一群人围着于升,伸头去看他手上的杂志。
杨翊见状,又将他的那本《今天》拿了出来,为于升分担一下压力。
两本《今天》,每本旁边围了六七个人,也算是匀过来了。
徐晓本来也想把自己怀里另外一本《今天》掏出来的,不过见杨翊拿出他的,便没有再掏了。
于升先看了杂志目录,随即眼睛一亮,因为他看到了木羽的名字。
那天傍晚,北岛来抢稿的时候,于升是在现场的,他知道《山民》这首诗。
今天他急着看杂志,主要也是想看看《山民》有没有上新一期的《今天》。
除了于升,也有其他同学看到了“木羽”。
“咦,这是《从前慢》的作者木羽吧。”一个男同学开口道。
站在旁边的何书琴眨了眨眼,一脸惊讶地看向正埋头吃鸡的杨翊。
《山民》的事情,只有于升知道,何书琴他们都不知情。
何书琴又惊又喜,她没想到杨老师又出了新作,而且还是发在《今天》上。
不过她没有声张。
上次去了玉渊潭公园回来,他们几个心照不宣,都没有跟人说杨翊就是木羽这件事情。
虽然杨翊并没有嘱咐他们不要说,但是他们一致认为杨翊本人非常低调,肯定不喜欢让人知道他的身份。
不然的话,杨翊自己早就对外说了,甚至他都不会用笔名。
一般用笔名的,都带着点不想让人知道本名的想法。
只要杨翊没有让他们说,他们就不说。
何书琴跟于升之间存在信息差,而其他人跟何书琴之间又存在信息差,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位接连在《诗刊》、《今天》发表作品的诗人木羽,就是他们的英语老师。
于升看着杂志的目录发呆,站在他身后的一个男同学着急道,“大于,你还看什么目录啊,赶快翻到《山民》,让我们看看木羽的新作。”
“是啊,大于,别愣神啊。”
“哦,好。”于升连忙按照目录的页码找到了《山民》。
他因为已经看过《山民》,反倒没有其他同学那么迫切了。
看到其他同学急切的样子,他忽然挺开心的,因为他比大家都更早看到杨老师这首诗。
这让他感觉,自己跟杨老师关系更近。
诗很短,大家很快看完。
陈琪击节赞叹,“好诗。”
对于陈琪的评价,其他人都很赞同。
“确实是好诗。”
“上次看到《从前慢》,我就知道这个木羽厉害。”
“这木羽是谁,从哪儿突然冒出来的?”
“这两年突然冒出来的诗人多了,多一个木羽也正常。”
“关键这个木羽的风格跟那些突然冒出来的诗人不太一样。”
“是啊,太稳健了。”
听着大家的讨论,何书琴他们几个相互看了看,都在忍着笑。
要让同学们知道,木羽就是杨老师,估计大家下巴要掉一地。
他们几个当时掉在玉渊潭公园的下巴,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呢。
而此时,众人口中讨论的木羽,根本没心思听他们说什么,正专心致志地啃着鸡骨头。
……
随着新一期《今天》的发售后,《山民》这首诗开始局部流传起来,特别是在燕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