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的《山民》。
“咱们下一期,总算有一首诗能定下来了。”刘念春笑道。
编辑部这段时间就在为下一期的稿子发愁,现在来了一篇《山民》,大大缓解了他们的压力。
虽然只有一篇稿子肯定不行,但有这样一首诗,其他稿子如何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了。
做杂志的时间越长,他们就越清楚一个道理,不可能每一期都满篇佳作的。
一期杂志里面,有一首能让大家印象深刻的作品就已经足够,要是能有两到三首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这一期就有可能成为经典。
就像他们的创刊号,因为有好几篇佳作,如《回答》、《致橡树》跟《相信未来》,所以才引起那么热烈的反响。
芒克又给自己倒了一杯,笑呵呵地说,“我就说今天为什么突然想着去买两瓶酒呢,原来是冥冥自有天意,知道今天有大喜事,所以要买酒来庆祝。”
北岛揶揄道,“你刚不是说,是为了招待王捷么?”
“嘁,王捷这家伙天天来,而且酒量差得很,我买酒招待他干什么。”
王捷人称“五钱倒”,刚才那一口闷的半杯酒直接让他超量,这会儿正扶着桌子晕头转向。
听到有人喊自己名字,他迷迷蒙蒙地抬头,“啊,怎么了?”
见他这样子,众人纷纷笑了起来。
……
直到英语课结束,杨翊才把北岛丢下来的信封掏出来。
里面是《世界文学》杂志社的回信。
大致意思是,虽然稿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他们愿意将稿子收下,并支付每千字两元的稿费。
编辑絮絮叨叨地说了一堆,杨翊看着感觉耳边有个在菜市场还价的大妈。
这编辑虽然说了不少稿子的缺点,但也没有提出让杨翊改稿,显然是觉得稿子可以,但又不想给太多稿费,写了那么多,都是压价的话术。
写到后面,编辑还来了一句。
“虽然只有四千四百多字,但为表诚意,我们愿意支付九元钱稿费。”
意思是,让杨翊占他们个便宜,少的那几十个字,他们也买单了。
说实话,杨翊看到这编辑讨价还价,不仅没有厌烦,还觉得挺有趣的。
他是没想到,稿费这种事情,竟然也能够像菜市场买菜一样压价。
关于翻译的稿费,杨翊也打听过,大概是千字一到五元。
能有千字两元钱,并不算特别低,即便还价,恐怕也高不了多少。
而且杨翊也不想因为讨价还价耽误时间,他要的是赶快过稿,赶快拿到稿费,所以他也不准备再还价了,就按照这个稿费标准来。
最好是这篇稿子定下来之后,再有其他的活接上,这样他就能很快把陈琪的自行车给还上了。
当即他写了封回信,放在信封里面,准备等明天看到徐晓,让徐晓给带过去。
他也可以直接把信寄到《世界文学》杂志社,但未必人家能够立马看到,而且他还指望北岛以后继续帮他接活呢。
……
第二天早上,徐晓路过东门的时候,杨翊正端着个搪瓷缸喝稀饭。
“杨老师,早啊。”
徐晓打了声招呼,就往外骑。
杨翊连忙喊住她,“徐同学,等一下。”
听到杨翊喊自己,已经骑出校门的徐晓来了一招神龙摆尾,直接把车头给转了回来。
“怎么了,杨老师?”
“帮我把这个带给北岛。”
杨翊放下搪瓷缸,从抽屉里面取出信封。
看到杨翊拿出信封,徐晓喜上眉梢,“是杨老师你的新作?”
“不是。”杨翊笑了笑,“给《世界文学》的回信。”
听到是给《世界文学》的回信,徐晓有些失望,她接过信,问道,“上次的《乡村医生》过稿了么?”
“嗯,过了。”
徐晓又笑了起来,“恭喜啊,杨老师。”
“还要感谢你们的帮忙。”
“我也没帮什么忙。”徐晓重新蹬上自行车,“那我先走了。”
“嗯,慢走。”
……
徐晓到编辑部的时候,正好碰见往外走的万之。
“万之,你昨晚这在睡的?”
万之揉了揉还有些迷糊的眼睛,才看清是徐晓,“嗯,昨晚吃完饭挺晚了,就没回去。”
“你这回去能赶上上课么?”
万之是燕京师范学院的学生,他们学校就在玉渊潭公园旁边,完全在城西边,从刘念春家骑车过去,没有一两个小时到不了。
“没事,我上午课比较迟。”
万之从徐晓身边过的时候,她明显闻到一股酒味。
不用问,昨晚他们在这儿肯定喝酒了,而且一夜过去,还能闻到酒味,应该还喝了不少。
随后徐晓进了堂屋,看到桌上还有未打扫的战场。
她撸起了褂袖,开始收拾桌子。
过了一会儿,芒克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从屋里走了出来,看到徐晓在收拾,他笑道,“你来啦。”
徐晓看他睡眼惺忪的样子,撇嘴道,“昨晚有什么要庆祝的,喝了两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