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字的标题,看不出来什么。
肖瑞又看向下面正文部分。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的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开头三句,并无出彩的部分。
不过倒是让肖瑞想起了杨翊的《从前慢》,开头都是这样朴实无华。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他不做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后面这四句,看着是一样的普通,味道却一下子出来了。
之前,肖瑞第一次读到《从前慢》的时候,就觉得作者是一个擅长织造画面的高手,《从前慢》也是只用了几句就给读者展开一幅生活气息浓厚的时代画卷。
而这次,虽然没有写景,但是第一阙这几句,就让人有了一种被群山包裹的感觉。
“他”渴望看到山外的世界,而父亲的回答,却让他心中充满无奈,甚至于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
他只能活几十年
所以没等到他走到那里
就已经死在半路上
死在山中】
果然,到了第二阙,每个字都弥漫着“他”心中的失望与遗憾。
山外到底有什么,他这一辈子都看不到了。
肖瑞读完第二阙,也微微叹了口气。
人力有时尽,在浩淼天地间,总有些事情是自己无法做到的。
虽然他不是山民,却也有着跟山民一样的遗憾。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
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
到他死的时候
儿子就长大了
儿子也会有儿子
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
到了第三阙,这首诗的气质忽然变了。
原先的疲倦、无奈、失望突然淡了,“他”对未来又有了期望。
“他”未竟的事情,可以由儿子来做。
儿子做不到的,儿子也会有儿子,儿子的儿子还会有儿子。
到了这一阙,运用了重复跟排比的手法,节奏感一下子就变得强了起来。
节奏的强弱,跟内容所表达的情绪,是同步同频的,这是一个好作品所应该做到的基本项。
【他不再想了
儿子也使他很疲倦】
到这句,肖瑞觉得很有趣,差点笑了出来。
肖瑞看了眼在旁边喝水的杨翊,心里想,或许这是杨老师真实的心理活动。
杨老师应该还没有成家吧。
【他只是遗憾
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
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肖瑞眼睛放光,这最后一段简直是神来之笔。
他想起了《从前慢》里面的最后一段,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两首诗的最后一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仿佛是整首诗的总结,却又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而且,这最后一段,也让整首诗的情绪发生了一个大的转变。
原以为,“他”要发愤图强,走出一条祖先们没有走出来的路,但是最后他却只是遗憾,没有付出行动,就像他口中埋怨的那些祖先一样。
或许,等到若干年以后,会有一个看着大山,想着大海的后代子孙,埋怨着没有早点出发。
“啪啪啪!”
于升看诗的速度不及肖瑞,他的掌声慢了半拍。
“杨老师,这首诗,真好!”
如果是胡鹏在这里,大概能够拍几句彩虹屁,于升表达喜爱的方式就很直接、很简单了。
而肖瑞此刻的心情十分复杂。
这首诗很好,他很喜欢,喜欢的不得了。
但越是喜欢,他就越难受,因为杨翊没准备把这首诗投给他们。
沉吟片刻,肖瑞还是决定要争取一下。
“杨老师,这首诗你准备投给谁家?”
“我答应了北岛,要先考虑他们的。”杨翊准备取回《山民》,却发现肖瑞把纸捏得紧紧的。
肖瑞听到北岛,脸上露出一丝微笑来,“哦,原来是《今天》啊,其实我跟北岛也认识。之前他的《回答》在我们杂志转载,经的就是我跟邵主任的手。”
“那还挺巧的。”
肖瑞搓了搓稿子的边角,又问,“这首诗已经给北岛看过了么?他怎么说?”
“还没有。”杨翊摇头,“刚写出来,还没来得及给他看。”
一听杨翊这话,肖瑞脸上的笑容绽开。
“既然北岛还没看,杨老师不如这样,这首《山民》先给我们,下次有了新作,再给《今天》。你看看,我跟这首诗也挺有缘的,这么多天我都没来,恰巧今天却过来了,就好像专门为这首诗来的一样。”
肖瑞这话可不仅仅是为了说服杨翊,他是真觉得自己跟《山民》这首诗有缘。
不然的话,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他突然跑来找杨翊?
面对肖瑞的劝说,杨翊却摇头拒绝,“不好意思,肖编辑,我既然答应了北岛,有新作要先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