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都市言情>被穷养的我被迫开始二周目> 第289章 事故车翻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89章 事故车翻新(2 / 3)

啥了。

就算做出了选择,实际体验未必就能匹配“高分”和钱买的热度。

《我告诉你》的体量是不小,但跟现在已经形成规模资本的美团、大众点评比起来还是不值一提。

苏澄会把产品的重点放在“用户评价”这一块。

产品调性到这里就已经确定了。

《我告诉你》必须是差异化的东西,必须是站在客户角度来做的产品。

既然围绕评价下手,那肯定要推广最真实的评价,具有时效性的高价值评价。

消费者给评价的逻辑是什么?

正常来说。

好吃、用餐体验好就会给好评。

不好吃、体验不好,就会给差评。

口味一般,体验也一般的餐厅不写评价,因为没啥可评价的。

如果是美团那种路子,那肯定会刷好评,就像电商平台刷单一样。

有人刷好评就有人刷差评:同行、‘怪物消费者’。

就拿那天晚上苏澄和秦奋、张烊文去的那家餐厅来说。

同事们都说好吃,他们去了以后也确实很好吃,而且用餐体验也很好。

但在线上的评价只有三点几分。

除了同行刷单,餐厅老板没给平台交保护费,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刁蛮难伺候的顾客造成的。

只要有一点点不尽人意就差评,或者把自己生活的负面情绪都发泄在服务员和店家身上,以消费者的身份高高在上的给差评。

这些在《我告诉你》都是不被允许的。

《我告诉你》能够成功的基础就是确保所有评价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他会在这方面做出种种限制。

至于时效性,那就有说头了。

餐厅的好坏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里面有很多无法反映的细微变化。

可能随着时间和管理,或者更换厨师发生变动。

评价反应的一般是历史平均,是一个参考值,时效性也要值得注意,确保餐厅的评价是当前的状态。

至于有争议的评价该怎么整。

苏澄会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处理这些出现争议的评价,主打一个公平公正。

这一点其实外卖做的就挺好,让其他消费者作为理中客介入纠纷进行处理。

苏澄觉得可以借鉴引入。

“诶?”

“不对啊!”

“现在是2016年,美团还没那个用户参与的机制呢。”

“那这不就是我的原创吗?”

苏澄大言不惭地嬉笑一声:“对,没错,就是我的原创!”

最后的结构总结下来就是:其他消费者主要参与处理+商家证据申诉,最后由专员监督审核作为保底的模式。

假设不走美团的路子,应该怎么样施行商业化?

苏澄已经有了一条基础的思路,不过还在不断完善。

第二天上午。

吴晓彤顶着两个黑眼圈敲开苏澄办公室的门。

她来向苏澄汇报《我告诉你》的优化方案。

当苏澄看到吴晓彤拿出的方案的时候,不由得为之咋舌。

因为吴晓彤的方案也是往线下转。

她的思路和苏澄一样,都是依托现存的体量,尽快转型出一个相同的业务,在留住现有客户的同时,还能持续的运营下去。

不过。

吴晓彤的方案还是很模糊,领域和品类没有确定,只是暂定了一个用餐业务,不够具体。

但这已经很好了,吴晓彤的表现已经超出了苏澄的预计。

不愧是林总向他推荐的人,身上确实有点东西。

苏澄当面赞赏起了吴晓彤的思路:“不错,挺好的,有可行性。”

夸赞以后,苏澄还是默默合上了这份方案。

吴晓彤没有注意到苏澄手上的这个动作,还在兴奋和喜悦的情绪当中。

“苏组长,那我们就先上报龙总?”

“呃,这个就不用了。”

“嗯?那我们是直接上报总部吗?”

“不是你误会了,我的意思是不用麻烦了,《i tell you》已经卖出去了。”

吴晓彤脸上的喜悦之情立刻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疑惑和惊讶。

“卖……卖掉了?”

“是的,你来晚了。”

“这么快的吗?”

“嗯。”

“苏组长,我知道这可能不在我的权限范围内,但我还是想问一下,咱们集团卖了多少钱啊?”

苏澄想了一下:“告诉你也没什么,850万。”

“850万?”

“嗯,龙总告诉我的,你觉得多了还是少了。”

吴晓彤觉得肯定卖少了啊!

如果按照她的方案执行下去,最起码有好几个八百五十万吧。

但按照他们集体讨论还有前辈的意见,集团已经很赚了。

“苏组长,你知道买家是谁吗?”吴晓彤顿了顿,“我的意思是,我想持续关注他们后续会怎么做。”

“这个属于客户隐私,龙总没告诉我,我也不清楚。”

实际上的买家此刻就坐在吴晓彤的对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