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转眼进入九月。
过去的四个月里,夏衍在段景陪同下,走遍了焦国下辖的二十七郡之地,共计招揽到寒门士子三千余人,新兵两千五百余人。
戊等下(1620万/2000万)
因着这一波的招募,让夏衍个人气运又往上涨了一波。
虽然还不至于突破,却也结结实实地往前迈进了一步。
这些人才经过乔装打扮,拖家带口,已陆续随庆余堂商队,投奔宁城。
为宁城大大地输了一次血。
相反,因着高命格者大量流失,导致焦国国运震荡,继而在全国范围内引发蝗虫、洪水、干旱等各种天灾。
不仅导致粮食大面积减产,也因此导致饿浮遍野,流民四起。
也不知道是哪个大聪明想出的主意,面对各地天灾频发,焦国朝廷想的不是尽力救灾,而是祸水西引。竞是主动将流民往延川郡方向驱赶,企图以浩浩灾民,一举拖垮宁城。
大抵在焦国官员眼中,宁城下辖的云州各郡,去年才刚垦荒,不仅耕地面积十分有限,而且粮食产量普遍偏低。
自给自足都已十分困难,哪里还有余粮救济流民?
而且据说宁城还推出“三年免征,五年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地郡县衙门连一粒粮食都收不上来。一旦流民暴动。
势必就会对才刚走上正轨的云州各地郡县,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如此一来。
既解决了难民问题,又拖垮了宁城,给宁城造成大混乱。
岂不是一举两得?!
等到宁城自顾不暇之时,说不定,焦国还能联合云州周边势力,对云州发起新一轮的大反攻,一举收复失地。
正常情况下也确实如此。
奈何焦国的这一场天灾,夏衍才是幕后的始作俑者。
又岂会没有提前防备?
早在延川郡集市开通之前,庆余堂就开始以各种马甲,耗费巨资,从焦国大批量采购粮食、布匹、盐铁等各类基础物资。
集市开通之后。
里外配合之下,早已从焦国各地粮商手中,采买了三百余万石粮食。
如此规模的粮食。
足够维持百万人口一年耗费。
也多亏了通宁钱庄的设立,才让封君府得以在短时间内筹集到大笔资金,再委托庆余堂采买粮食,否则还真没这么多的资金。
也正因此。
面对各地天灾频发,焦国即便是有心救灾,却也拿不出足够多的粮食。
焦国各地府库中的存粮,甚至是救济粮,早就被黑心官吏贩卖给当地粮商,再由粮商转卖给了庆余堂。哪里还有多余粮食救济灾民?
在这种情况下,可不就只能祸水西引吗?
面对各地频发的天灾,焦国朝廷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上至各郡衙门,下至各县衙门,都非常有默契地将流民往西面赶。
如此一来。
既不用被追究救灾不力,面上又都说的过去。
何乐而不为?
至于说这么做,会否导致焦国人口流失,亦或是对宁城真正造成多大的冲击,是否有资敌嫌疑等。这些都不重要。
由世家豪族把持的官场,永远考虑的只有世家的利益。
其他都是虚的。
他们既不在乎如草芥一般的人口流失,也对明面上的对手宁城没有多大兴趣,只想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如此而已。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当初夏衍忍住,没有占领延川郡全郡的好处了。
留下半郡之地作为缓冲地带,看似对焦国示弱,实则是给焦国人为制造了一个大漏勺,也给焦国官吏懒政留下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他们并未将流民赶出焦国,而仅仅只是转移到人口稀少的延川郡。
这很合理。
至于说这些流民进入延川郡之后如何,就不必计较这么细了。
九月初二,延川郡。
处置完焦国之事,又因着星神祭将近,夏衍当即踏上归程。
在完成高命格者招募之后,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筹建的奇士府,其实已然是形同虚设,完成其历史使命。
后续如何运营,已不在夏衍操心范围之内。
自也就没了继续留在焦国的必要。
呆在焦国期间,夏衍还利用七公子姬轵的人脉,替庆余堂以及黑冰台,悄悄完成在焦国各地郡县的布局,彻底形成一张看不见的网。
焦国的很多秘密,在夏衍眼中,已然是无所遁形。
可谓是收获颇丰。
返程的第一站,自然还是王阶坐镇的太守府。
“怎么样,还顶得住吧?”
来的路上。
夏衍已经真切感受到,数以百万计的流民,疯狂涌入延川郡的盛况。
官道之上,随处可见拖家带口的难民。
浩浩荡荡。
不少甚至聚集成群,宛如蝗虫一般,啃食沿途能寻到的草根与树皮。
在这之前,对于从焦国西部边境进入延川郡的焦国百姓,边境守军还会例行公事检查一二。到如今,直接就视而不见。
边境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