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排角落,几个岁数大的老技术员互相看了看,眼神里有点怀疑。
“李主任?这么年轻?”一个鬓角有点白、脸膛微红的技术员,杨师傅,侧头对旁边的人低声说,前排也能隐约听到,“让个小年轻来教我们?”
话里带着地方口音,听起来不太信。
旁边几个老成的学员没说话,眉头也轻轻皱着,同样对这年轻讲师能不能教好心里没底。
李怀德热情地做完开场白,隆重介绍了李卫东,就把讲台交给了他。
李卫东对这些目光不是没感觉。
他清楚看到台下那些审视和疑惑,也感党到那份因为年龄带来的无形压力。
他心里明白这是年轻外表带来的必然反应,得用讲课的实际效果来证明自己。
他稳了稳神,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走到黑板前,没有多余的客套,直接说:“各位同志,辛苦了。今天我们讲半自动机床的核心结构和运行逻辑。
重点是怎么优化进刀系统的稳定性,这是提高精度的关键。”
他从机床传动链的基础开始讲,语气平稳,条理清楚。
开始台下还有点审视的安静。
但当李卫东讲到黑板上画的关键结构,分析受力情况和可能的应力集中点,并结合“红星一号”改造时遇到的一个具体问题一
某个齿轮组在特定转速下异常共振是怎么查出来的一一会场的气氛在不知不觉中变了。
之前嘀咕“嘴上没毛”的那位杨师傅,原本抱着胳膊靠在椅子上,这会儿身体不自觉往前倾了倾,眼睛盯着黑板和图。
当李卫东提到“差速齿轮组在负载突变下的反向回力补偿”这个他以前碰到过但分析不清的问题时,杨师傅低低地“哦”了一声,像是弄明白了,立刻拿出小本子开始记。
“………传统结构这里,”李卫东用粉笔在黑板上某个地方点了点,“是个难点。
我们在这里做了个小改动,加了个辅助传动杆,利用齿轮间隙产生的小弹性来吸收冲击。
这个改动看起来不大,但在解决非正常跳刀问题上有七成效果。
关键是把材料的局部弹性和能量衰减算准了。”
他边说边流利地在图上画出受力分析,写下了关键的公式。
整个过程,他没看稿子,数据精确,案例很熟,每个要点都有理论和实践支撑。
这种扎实的基础加上丰富的现场经验,让说服力慢慢显现出来。
前排一个东北来的学员,技术科长王铁柱,性子急,举手问:“李……李老师,俺们厂改的那机子,做细长轴老哆嗦,精度上不去,是不是跟你刚说的进刀稳定性有关?真……真能比老设备精度还高?”李卫东看向他,没有不高兴,点点头:“王科长这个问题很典型。
轴细长,刚度差,进刀系统的一点不稳定就会被放大。
跟我刚讲的稳定性直接相关。
你看这里,”李卫东让助手挂出一张特制的机床内部结构图,指着一个很不起眼的联动部件,“你们看到的颤纹,根源可能在这个辅助滑轨的小偏摆。
我们优化方案是,”他拿起“红星一号”上拆下来的改进部件,“在这个承压面上加一道微米级的强化层,同时调液压缓冲阀的灵敏度区间。
具体参数,我写黑板上。”
他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很快写下几行精确的数。
王铁柱看着图和解剖模型,又核对同事记的他厂设备数,拍了下腿:“哎呀!差不多就这点差!李老师,你这眼够毒的!挺厉害!”
会场里第一次响起几声低低的附和。
再看大家的表情,之前的怀疑完全不见了,变成了认真听讲、不断点头和急着记录的样子。哪里讲透了,就能看到有人眉头一展,明白了。
大家看李卫东的目光,充满了实实在在的尊敬和佩服。
杨师傅心里这下彻底服气了。
理论课结束,接着是去车间实操。
学员们跟着李卫东涌向一号车间。
车间里机器响着,铁屑飞扬,有机油和金属切削的气味。
李怀德也抽空跟着一起。
看着这群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围在李卫东旁边,很认真地听他指着一个个机床部件讲怎么改的,听到他不时指出学员操作想法上的问题(比如“这里温度影响引起的微量热变形比接触面应力对精度影响更大”),李怀德脸上挺高兴。
在一台正做精铣的机床旁边,李卫东停下来。
他指着刀盘进给机构和冷却液喷口对大家说:“大家看这里。
我们的改造,确实提高了进刀精度和稳定性。
但是,”他话头一转,表情认真起来,直接点出了问题,“改动带来了新问题。
动力输出轴转速上限是提高了12%,可在这种极限转速下长时间运行,新加的那对补偿轴承因为空间小散热不好,磨损会变快。
这是结构本身带来的散热问题,目前只能用强制风冷和缩短维护时间来应对。
以后优化,可能得用更耐热的材料或者重开散热通道。
这个点,请各位回去用的时候,一定重点看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