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历史军事>大唐:从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 第271章 以道义和信用治国(6K大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1章 以道义和信用治国(6K大章)(2 / 4)

善,然此善政,贵在持之以恒,贵在令行禁止,贵在朝廷上下,自中枢至胥吏,皆能体察圣心,将此恤民之政,推行于各府郡县闾里。”

“若上有恤民之诏,下有盘剥之吏,诏书煌煌贴于城墙,而百姓手中租赋依旧沉重如昔,则朝廷之“信’何在?今日之欢呼,转眼便成明日之怨谤!此非危言耸听,前唐覆辙,殷鉴未远。”郑均瑜每句话都像重锤敲打在姜胤的幼小心灵上,他脸上那超越年龄的凝重之色越来越浓,眉头紧锁,在脑海中急速推演着这道义与信用所构筑的治国蓝图,以及失信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

郑均瑜声音陡然转冷,他嘴角勾起冷峭的弧度,毫不掩饰鄙夷道:“至于那等视权术为治国圭臬者,以机巧变诈为能事,以驾驭臣民为要务者,其术或可收一时之奇效,营造表面之繁华,令不明就里者目眩神迷,赞其雄才大略。”

“然而只是饮鸩止渴,抱薪救火!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表面风光煊赫,实则根基朽烂,危如累卵。”

姜胤发现郑均瑜这是在表达对权术不满,他不以为然反问道:“何以言之?”

郑均瑜目光如电,他仿佛穿透历史的尘埃说道:“权术治国之弊,首在“欺’字。上以权术驭下,则下必以权术应上,层层欺瞒,处处作伪。”

“奏报之文,粉饰太平;朝堂之议,阿谀成风。君王深居九重,耳目尽被蒙蔽,所闻皆盛世华章,所见皆海晏河清。”

“府库之虚,民生之艰,边镇之祸,皆被那精致的权术帷幕,遮掩得严严实实。待到河北将士起兵举事,盛世幻象如琉璃坠地,碎作斋粉,此非欺之祸乎?前唐覆灭就在于此!”

姜胤脸色微微发白,小小的拳头攥得更紧,指甲几乎嵌进掌心,郑珀瑜所描绘景象跟他从父皇口中听到关于天宝末年何其相似。

郑均瑜毫不留情继续剖析:“权术之道,核心在利,在于制衡,在于为我所用。君王以权术驭臣,则臣工眼中,唯有君王之好恶,唯有权势之倾轧,何来天下公心?何来社稷大义?结党营私,党同伐异,便成常态!”

“前有李林甫口蜜腹剑,排斥异己,阻塞言路,使忠良寒心,奸佞当道,朝纲为之败坏。后有杨国忠恃宠弄权,聚敛无度,终成倾国之祸,此皆权术催生之恶果。”

“庙堂之上成为争权夺利的地方,又有谁会记得民为邦本?权术愈精,则公义愈泯,私欲愈炽,国之元气,尽丧于此。”

“权术治国,其害最烈,在于短视。权谋机变,只求一时之效,只顾眼前之利!为解燃眉之急,既可横征暴敛,竭泽而渔;也可为固一己权位,姑息养奸。”

“天宝末年边镇之祸,前唐朝廷岂能不知?然则李隆基耽于享乐,李林甫、杨国忠之辈,或为固宠,或为制衡,结果终遭河北将士的反噬。”

“此等高明权术,看似化解一时危机,实则埋下倾覆社稷的滔天祸根,此乃剜肉补疮,剜心头之肉,补衣衫之破。”

“对此古之圣贤,早已洞若观火。以权术为治国者,其行如履薄冰,其政如筑沙塔。”

“彼等视黎民为刍狗,以权谋为万能,一味贪求眼前之浮利,不惜断送国家之远祚。此等治国,纵能煊赫一时,终不免土崩瓦解,身死国灭,彻底沦为天下笑柄。”

“前唐皇帝李隆基造就开元盛世,其权术不可谓不精,其手段不可谓不高明。然一日杀三子在前,强纳儿媳为妃在后,以身作则败坏伦常。”

“视民力如无穷,待百姓如仇寇,结果如何?身死成都,社稷倾覆,煌煌大唐,就此灭亡!此非权术误国和伦常败坏之明证乎?”

姜胤听着郑均瑜这番鞭辟入里的痛斥,他也觉得权术治国不能放在首要。

郑均瑜倾泻胸中积郁多年的块垒,他一脸沉痛而恳切说道:“请容在下斗胆断言,治国之术,舍道义与信用,而专务权术者,犹如无根之木,虽枝叶繁茂于一时,终究难逃枯朽;亦如无源之水,纵波澜壮阔于片刻,终将归于涸竭。”

“唯有以道义立心,昭示天下以公理;以信用立政,取信于民以真诚。如此则民心如江河归海,社稷似磐石永固!纵有风浪颠簸,亦难撼其根本!此乃正道,亦是长治久安之唯一通途。”

姜胤自始至终保持着倾听的姿态,他原本那双清澈灵动的眼睛,此刻已是深不见底的寒潭,里面翻涌着惊涛骇浪,内心暗道:“这就是权术的代价吗?原来前唐那看似无上荣光的盛世之下,实际上根基早已腐烂。”

郑珀瑜和姜胤四目相对,时间在这一刻彻底凝固。

姜胤觉得郑询瑜有身居庙堂的气量,他的声音清晰而沉稳说道:“先生洞察兴衰,深谙治道,忧国忧民之心,天日可鉴!道义与信用确为治国之正途,安民之根本。”

“先生见识卓绝,忧国忧民之心,天日可鉴!如今大夏新立,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先生身怀济世之才,岂甘老死林泉,使明珠蒙尘?何不出山,求取功名,报效朝廷,兼济天下?岂不强过山中空老?”“小子虽然年幼,然家父平凉侯,乃当今皇后之弟,小子亦算得皇亲国戚,常得面圣陈情。若先生真有入仕报国之志,小子愿向陛下举荐先生,以先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