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历史军事>大唐:从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 第270章 为民减负(6K大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0章 为民减负(6K大章)(2 / 4)

裁。”

“授田百亩足额之课丁,仍按租庸调的规定,纳粟二石或纳稻三石。”

“授田不足额之课丁,应纳田租同比核减,按实授田亩数占应授田百亩之比。即是课丁授田五十亩,那么租庸调的田租就不能再收粟米两石或稻米三石,应该改成粟米一石或稻米一石五斗。”

姜胤听得全神贯注,他小脸上先是疑惑,随即恍然大悟,眼中迸发出明亮的光彩,内心暗道:“按实有田亩占应授田的比例,授田五十亩者,纳粟一石;授田三十五亩者,纳粟七斗,这确实做到公平公正。”在这一刻,姜胤终于深刻理解量能课税的实质意义,它让负担与能力相匹配,这比任何空洞的仁政口号都要更加实际。

姜天骄听着刘晏条理分明的方案,他龙颜大悦微笑道:“尚书令此策深得朕心,以实亩定税负,按比例求公平,既解民困,又固新政,真是功德无量。”

“朕准尚书令所奏,中书省即刻拟诏,从即日开始颁行天下,明年开始全国实施。政事堂会同户部火速制定实施细则,明定核算比例、申报流程、减免条件,务必清晰明了,广而告之,使天下百姓皆知此惠民之政。”

紧接着,姜天骄转而对着牛廷瑜说道:“牛仆射,将此按实亩比例征收田租庸调之策,纳入你督察新政之首要,严查地方阳奉阴违。”

“若有胆敢不按实亩比例征收,仍然以此盘剥百姓者,无论涉及何人,严惩不贷!朕要看到此策如春风化雨,真正落到田间地头,惠及万千授田不足之课丁。”

牛廷瑜拍着胸脯保证道:“还请陛下放心,微臣必定不辱使命,以宽仁为本,向天下百姓宣扬大夏之仁政。”

刘晏真不愧有经天纬地之才,他真可谓是当代管仲。

按实授田亩比例核减租庸调的田租,切中因均田制崩溃导致税负不公的顽疾,用清晰的数学逻辑替代僵化的按丁征收,极大缓解授田严重不足的生存压力,为新政赢得宝贵的民心基础。

太子姜胤在此过程中,他亲眼见证刘晏是如何将复杂的民生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对公平税负和精准施策有了颠覆性的认知。

这道为民减负的诏令,承载着大夏朝廷革除积弊的决心,也寄托着无数底层课丁的希望,毕竞谁也不想缴纳那么多田租。

崔祐甫还兼任着中书舍人,他接到口谕立刻起草诏书。

“门下,神武二年九月初三。”

“朕承天命,抚育万方。每览前唐旧牍,见天宝末年课户凋零而不课蠹生,三百五十六万不课户未征税,五百三十五万课户独承重负,终致四海板荡,神器蒙尘!痛定思痛,今革弊立新,首在均平田租,使民得以休养。”

“然新政初行,朕闻各府郡县授田多寡悬殊,而租庸调税额竞等量齐征,此非仁政,实乃苛法!今特颁诏,永革此弊。”

“自神武三年伊始,凡天下课丁租粟之征,唯以实授田亩为断,授田足百亩者,依律纳粟二石或纳稻三石,此乃国用之基;授田不足百亩者,按亩均平,以彰天道。”

“特此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姜天骄拿到崔祐甫的诏书草稿后阅览起来,他微微点头说道:“好,那就按照这份诏书颁布天下。”“臣等遵旨!”

以刘晏为首的宰相们立刻执行。

天津桥南,董家酒楼。

官府衙役尚带墨香的公告张贴于洛阳城,

洛阳百姓万头攒动,人潮如沸粥翻腾,大家就怕朝廷又出什么征税措施。

一个熏脸老农挤在最前面看着公告,他猛地转身枯手揪住儿子衣襟嘶喊道:“儿啊,咱家十五亩地往年要交两石粟米,从明年开始只需要三斗粟米,这下活路有了。”

那个汉子虎目含泪喜极而泣:“陛下圣明,我家再也不用缴纳两石粟米。”

旁边的青衣书生面容清瘤,他身上穿着洗得发白的青衣,看着减税公告感慨说道:“吾辈退居陆浑山多年,母亲病榻前舂粟煮藜,终得见青天。”

这个青衣书生眼前仿佛浮现过往经历,父亲早殁家道中落,兵灾四起烽烟蔽日,他不得已携寡母避居陆浑山,白日垦荒奉母,夜伴孤灯苦读。

在母亲的咳喘声里,他致力于发奋读书,只为有朝一日,扶社稷于危倾,拯生民于水火。

青衣书生顿时喟然长叹说道:“今有圣天子,减吾血汗谷。”

太子姜胤站在董家酒楼的临窗雅间,他已褪去玄色的储君常服,换上一身质地精良却不张扬的月白色云纹锦袍,腰悬温润无瑕的羊脂玉佩,外罩薄薄的玄色纱氅。

虽然姜胤面容尚显稚嫩,但是眉宇间有股超越年龄的从容气度。

刚才青衣书生那声叹息穿透市井喧嚣直击姜胤心扉,他此次微服出宫,名为体察诏书反响,实则也是在为即将开始的河北之行寻觅可用之才。

眼前这个衣着朴素却气度沉凝的青衣书生,明显引起姜胤的极大兴趣,他立刻朝着遥辇达鲁说道:“还请舅舅把他请上来。”

“好!”

遥辇达鲁旋即对着便衣禁军使了眼色。

片刻过后,青衣书生忽然感觉到有人轻拍肩头,他回头看去有一个魁梧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