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历史军事>大唐:从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 第268章 渴望进步的太子(6K大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8章 渴望进步的太子(6K大章)(2 / 4)

,等到朝廷命令下来,各地组织运粮救援,往往人都已经饿死一大片,更不用说将粮食全运到京师储藏,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这反而会加重百姓的负担。

收购或抛售粮食的权力下放地方,管理监督上必然一塌糊涂。

可要是把这些权力全部收归朝廷,却又无法在如此广阔的国土上实际执行。

刘晏一方面保留地方上用来存储粮食的仓库,另一方面对于粮食的收购、抛售、管理,也就是“常平”工作则交由朝廷直接负责。

在刘晏看来只有朝廷直接负责“常平”工作,那么才能真正起到调节粮价与赈济灾荒作用,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把这权力下放到地方。

但要把收购来的粮食运送到京师储藏显然又不太现实,这需要消耗的人力成本太大,因此地方上的仓库也要继续使用。

刘晏这番操作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解决地方官员弄虚作假,二是解决粮食长途运输,可接下来他还要面临两个重大问题。

其一,朝廷决策的时效性问题。

朝廷负责必会导致决策的时间被大大延长,各地粮食买卖都需要先上报给朝廷,等到朝廷批准后下面的官员才能执行。以冷兵器时代交通发展水平,这一来一回就要十天半个月,有的地方甚至需要更长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的买卖决策,几乎都是针对半个多月前的情况,而现在的情况或许早已发生巨大变化,再按照这个价格执行,反而有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针对决策的时效性问题,其实说到底不外乎粮食买卖。

简单点说就是按什么价格收购粮食,收购多少粮食,以及按什么价格出售粮食,出售多少粮食。这些问题官员都需要先得到朝廷批准后才能执行,将会耽误比较长的时间。

为此刘晏愣是想出大数据统计的办法,他要求所有地方尽可能把前几十年的粮食价格,以及每年需要收购的粮食数量编写成表,剔除极端值后从而计算出“丰年平价”与“灾年平价”。

例如河北道范阳郡根据大数据统计后,朝廷将其分成多个类别,每一类都规定一个指导价和指导量,然后每年收粮都按照这个报表指导价来进行。

当地方仓库需要收购粮食时,那就按照报表规定的指导价和指导量去收购,官员就不需要再上报朝廷批准,取消中间决策环节,好让底层官吏拥有一定的主动权,可以比较快速的适应市场变化,同时又在朝廷的控制范围之内。

各地有了报表之后,哪怕下面官员故意抬高指导价,那么相应收购的指导量就会变少,朝廷损失也会减少,后续抽查很容易就能发现贪污腐败。

至于按什么指导价出售粮食,出售多少指导量,同样也是通过以往的数据来建立报表,然后将其分成多个类别,下面官员只需要按照表格来执行即可,此制度也堪称古典时期最先进的粮食价格管理体系。刘晏通过大数据分析较好兼顾朝廷决策与地方灵活处理这两项工作,在制度上保证“常平”工作的可行性。

其二,如何避免地方官员监守自盗的问题。

刘晏为了防止地方官员侵占粮仓中的粮食,他规定凡是收购存放在常平仓的粮食,在出售后都必须兑换成同等价值的实物。

例如官员收购十万石的粮食,等到他把这十万石粮食卖出后,交给朝廷不是钱,而是同样价值的土特产品或手工品。

因为每个地方的土特产品和手工品,相对而言都比较容易获取,尤其是在当地官员看来,弄到这些东西根本就是小菜一碟,所以既然能用这些东西兑换粮食,那他们也就不敢冒险去非法侵占。

刘晏实行这种做法好处就是,既保证朝廷不受损失,又没有完全不近人情,还给下面的人留下操作空间,毕竟官员也可以在兑换土特产品和手工品的过程中,通过压低价格的方式获取利润。

与此同时,当朝廷收到这些来自各地的土特产和工艺品后,还可以利用漕运把它们运到价格高的地方售卖,从中又给国库大赚一笔钱。

经过刘晏抽丝剥茧的处理后,那些乍看之下难之又难的难题,竟然神奇般迎刃而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晏所改革的常平法,不仅解决千百年来遗留下的难题,而且经过他这番改革,还把“常平”这件从来都是亏钱的事情,转变为增加国库的财政收入,真可谓是一箭双雕。

姜天骄深知刘晏本事究竟有多大,因此在称帝后立刻委任他为尚书令,处理朝廷日常事务,统领六部总揽政令。

在刘晏躬身退出含元殿后,姜天骄并未马上离去,而是疲惫坐在皇位上。

阳光金辉透过高大的殿门斜射进来,在光滑的地砖上拉出长长的影子,一个英俊少年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了进来。

英俊少年稚嫩的脸庞上,一双眸子清澈明亮,闪烁着远超年龄的沉静,他走到御阶下,规规矩矩行了大礼,声音清亮却不失沉稳:“儿臣姜胤,参见父皇!”

“胤儿不必如此多礼!”

姜天骄走下玉阶来到姜胤面前,他略微感慨说道:“眨眼间你已经十一岁,再过几年就到束发之龄,这时间过得可真快啊,不知你来找朕有何要事?”

太子姜胤作为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