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日常
接风宴上,只有两位看起来四十多岁的长辈,且两人都很温柔安静,不是那多嘴的人,眼神也并不胡乱扫视。余红卿上前请安,二人都给了见面礼。这两位是当年替廖父生下孩子的二位姨娘,周姨娘是廖齐的生母,,小周姨娘生下的是廖齐的妹妹。
廖齐的妹妹廖玉珠,婆家在京城,但她的夫君在外地任职,如今是从五品官员,出嫁时嫁妆丰厚,婆家也颇有底蕴,日子过得殷实。她嫁人后不久,就将生母接走了。
这些年,小周姨娘一直跟女儿一起住。
廖玉珠看起来挺好相处,她生了三子一女,此次全都带上了。最大的女儿就比余红卿大一岁,还未定亲,之前在外地相看过,总觉得不合适,大儿子和余红卿同年。
小的兄弟俩是双生,今年十三,和彭知礼同岁。兄弟三人都在读书,大儿子准备参加今年秋闱,因为其祖籍京城,此次回京,打算考了乡试再走。几人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初次见面,大家都有意交好,并未给对方难堪。接风宴其乐融融。
“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找到门路,把他们兄弟三人送进奉禹书院。”廖玉珠这话是看着兄长说的。
所谓门路,自然是太傅府。
太傅大人偶尔还去奉禹书院讲学呢,每次都能引来大批学子。那可是当今圣上的夫子,听了太傅大人讲学,也勉强算是和当今圣上同窗过。
廖齐微微皱眉:“大喜的日子,不说这些。”他在自家人面前,从不掩饰自己的想法。事实上,他在外头也是如此,只不过,常年冷着一张脸的他神情变化不大,一般人也看不出他高兴还是不高兴。廖玉珠笑了笑,端起一杯酒:“嫂嫂,以后我哥就拜托你照顾了。”白如意笑看了一眼兄弟三人:“知礼能进奉禹书院,确实是有几分运气在,稍后你让他们写一篇文章,我带回去给兄长看一看。我兄长曾经也是书院的学子,现如今也偶尔去讲学,若他觉得可行,才有几分可能。”说到底,这文章送不送,还是看白如松的态度。廖玉珠脸上适时露出了几分惊喜之色:“多谢嫂嫂。”就连廖玉珠的夫君陈万全,也起身敬酒。
看得出来,将军府上的规矩稀松,或者说,是长辈们没那么严厉两位长辈压根就不管事,埋头吃吃喝喝,吃完了早早离席。这气氛轻松得余红卿都不想嫁人了。
这才是理想的婆家啊!
当然,她刚到此处,不知道以后会如何。
余红卿喝了点酒,脸颊有些热,回到自己园子里,坐到了秋千上慢悠悠晃着,凉风袭来,很是惬意自在。
她后知后觉发现,将军府中景致不精致,伺候的人不多,而且下人们神情轻松,没有太傅府的下人那么紧张。
“奴婢小刀,给姑娘请安。”
“奴婢大刀,见过姑娘。”
这两个丫鬟是在廖齐准备的马车上伺候的,陪着她到了将军府后,一直忙前忙后,和盼春还有念儿一起给她整理屋子。余红卿一乐:“谁给你们取的名儿?”
“是将军。"小刀要活泼一些,“我们姐妹都是孤女。”听名字像是一母同胞的姐妹,实则二人连亲戚都不是。余红卿听了他们的话,才知道将军府中除了少数几个老人,多数都是战场上负伤的兵将,年轻一些的,是廖齐从边城带回来的孤儿。
就是廖齐现如今手底下的兵将,也有不少他养大的孩子。廖齐年过三十,没有孩子,但他养了许多孩子。余红卿心中有些触动,她从小长到现在,无力帮助太多人,但她真的很敬重廖齐这样的善人。
“姑娘以后出门,记得带上我们姐妹二人。将军说了,让我们姐妹俩护好您。”
大
原以为换了地方会睡不着,余红卿这一觉睡得极熟。她睡的是正房,屋子宽敞亮堂,床铺也宽敞,屋中放着三个大衣柜,里面都是夏日的衣裙,各种颜色各种样式应有尽有。看得出,廖齐可能在帮她置办衣裙上没有费什么心思,但绝对舍得钱财。最近几种在京城贵夫人中名声很大的好料子,各个颜色都制成了衣裙挂在柜子里翌日,余红卿起了个大早去给白如意请安,路上碰见她的下人都行礼,称她为大姑娘。
而彭知礼成了大公子。
廖齐要新婚,告了五日假,今儿是最后一天,看见余红卿到了,笑着问:″可还习惯?”
余红卿福身行礼。
两人不亲近,廖齐怕她尴尬,又回了演武场。白如意住的正院空旷宽敞,拉了女儿的手:“下人若是对你不恭敬,你记得跟我说。”
余红卿迟疑:“那些下人称呼我为大姑娘,这合适吗?”别是下人们自作主张,若传到廖齐耳中,可能要不高兴。“是将军的意思。"白如意叹息,“他说自己杀戮太重,手下无数人命。年轻时我俩错过,可能就是老天爷不想让他有孩子。他心里,是把你们姐弟当做了亲生儿女。”
余红卿哑然。
白如意拉起她:“走吧,叫上你弟弟,一起去见一见老夫人。”廖齐在边关十几年,中间只回来过两次,那些日子里,周姨娘是一个人住。她姨娘的身份也不好出门与人来往,十几年中,廖府像是在京城消失了似的也就是廖齐回来后,才慢慢又开始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