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第四十二章
裴述面前摆着一桌上好席面,菜是清汤燕窝、芙蓉西施舌、鲜蛏萝卜丝羹、扒驼掌、葱爆海参、鲍鱼烩珍珠菜、鱼翅螃蟹羹,酒是十年酿的锦波春色。这一桌子山珍海味,普通人家三四年的嚼用都未必能吃得起,就拿眼前那道清汤燕窝来说,要吊出这么一锅清汤,首先要选用三年以上的走地鸡和老鸭来熬汤,配以火腿瑶柱干贝等数种名贵食材,文火慢炖三日,才能吊出这么一锅“汤清如水,色如淡茶"的清汤。
此时酒过三巡,满桌子珍馐美味却没动几筷子。与裴述同桌而坐的两个人,一个三十来岁的年纪,蓄着八字胡,正是户部侍郎郭尚友,另一个四五十岁的男人,则是一身儒生打扮,耷拉着一双三角眼,看起来就像是个屡试不第的老举人,谁也不会想到他是那个富甲一方的大商人郑磬,京中的回春堂就是他名下的产业。
今日做东之人是郭尚友,他搁下酒杯,望着席间的二人,突然叹了口气,“都是自己人,说话也不必藏着掖着,这段时间京里不太平啊,先是漕船出事,后有玄理教行刺皇上,劫持女眷,数百人躲进京里,愣是没人发现,差点把京师掀翻了天,让我们这些做臣子的,还有什么脸面对皇上,羞愧啊!”郑磬道:“大人不必太过自责,谁不知道您一心为公,单这份忠君爱国的心,就叫人不得不敬佩。”
郭尚友摇头道:“单有心有什么用,今年桃花汛,黄河口决了堤,淹没了十二个州县,外地灾民涌入京师,全都聚集到了京畿附近,朝廷屡次派人驱赶,仍有灾民滞留不去,玄理教那伙教匪也是借此机会挑起事端,虽然已将首匪清虚擒拿,但难保没有漏网之鱼藏匿其中,借机煽动灾民闹事。我这日夜忧心,头发都快愁白了。”
听完这顿牢骚,裴述道:“灾民遣返之事迫在眉睫,但想要这帮人各归原籍,只怕光拿鞭子赶是不够的。”
郭尚友叹道:“贤弟说得极是,原本这事也不成问题,可是偏偏那两条运银子的漕船出了事。”
郑磬抬头道:“此事鄙人倒也听说过,说是东便门外有两条漕船相撞,怎么这其中还另有隐情不成?”
“那都是说给外人听的,不是撞了船,而是船上的银子不翼而飞了!“郭尚友提起此事,胸口就堵得慌,一张脸也阴沉下来。郑磬大吃一惊,讷讷问道:“这……银子怎么会不翼而飞?”郭尚友道:“银子虽然没长脚,但也抵不住有心人算计,此事十有八九是玄理教做下的,他们也不是头一次在船上动手脚了。”说着话,郭尚友有意无意地瞥了裴述一眼,当年裴阁老就是在船上出的事,外头都在传是玄理教所为。
裴述身体往后靠向椅背,一手抚着桌角,一副专注凝神听他说话的样子。郭尚友见过不少年轻人,像这样说话做事滴水不漏的,倒让人颇觉绵里藏针,不可捉摸,心思一晃,收敛心神接着道:“皇上派了北镇抚司的人去查,至今还没半点音信,那可不是一星半点的银子,一百八十六万两,百官的俸禄,各衙门的开支,拨给军队的银子,还有赈灾款项,哪里都要银子,这么大的窟窿,叫人怎么填?”
郑磬道:“玄理教的事,鄙人虽出不上力,但要说出银子,还是能帮大人解点燃眉之急的。”
郭尚友面露喜色,“哦?郑老板果然愿意出银子?”郑磬从袖中取出一张银票,笑道:“只是小小的心意,还望大人不要嫌弃才是。”
“这是哪里的话,郑老板肯为朝廷出力,朝廷也不会让你吃亏。“郭尚友扫了一眼面额,虽说没法跟丢的那一百八十六万两银子相提并论,但单论孝敬来讲,也不算少了。
裴述看了一眼郑磬,突然觉得这个郑老板倒是个不能小觑的人物,看似郭尚友一步步往里套,却是全在对方预料之中,不然仓促之间,又怎能备出这份“小小心意″。
郭尚友见郑磬如此识时务,也是颇为满意,把银票收好,转头对裴述道:“贤弟,你看还是银子好啊。”
裴述道:“银子好在哪儿?”
郭尚友道:“朝廷上上下下哪里缺得了银子,平民百姓里里外外也少不了银子,有银子到哪儿都走得通,没银子那是寸步难行,这个郑老板最清楚。”郑磬深有感触道:“像我们这些在铜钱眼里翻跟头的人,没有银子那是做不成买卖的,所以说这银子实在是个好东西。”裴述笑了笑,“银子虽好,但对普通人来讲,手里的银子太多也未必是件好事,不过像郑老板这样的人,银子自然是越多越好。”“哦,”郭尚友问道,“这是为何?”
裴述道:“能不吝啬钱财,为人排忧解难,这样的人到哪儿都受人欢迎。郭尚友哈哈大笑,“好个排忧解难,我也盼着像郑老板这样的人越多越好。”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却说沈纤慈被拦在门外,盯着两扇木板门,心里不知把裴述骂了多少遍,但让她就此知难而退,却也不是件容易事。沈纤慈左右思量,不就是要帖子,她虽然没有帖子,但旁人手里有帖子啊,她不过是借来用用,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况那老头是认帖不认人。拿定主意,她叫人把那顶便轿挪了出去,留下杨武等人在胡同里守株待兔。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等来一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