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女侯
闻棠可是天子心腹,仙人使者,李蔡当然不敢有意见,更何况她对大汉那些功劳不掺杂一点水分,都是实打实能记载在伐阅簿上的,侯爵之位实至名归。他答道:“闻侍中于国有功,可堪列侯之位。”这个回答很得天子之心,正好是刘彻心中所想。不过李蔡又道:“只是臣一人之言,终不蒙公卿之查,陛下不若按照惯例召集百官公卿,评议功劳,再行封侯之礼。”西汉列侯听起来挺多,实际只有几百个,这其中还包括一些食邑只有几百户的,千户以上的侯爵是稀缺之位,尤其是闻棠这种以功劳封侯的官员,流程极其严格,需要先总结功劳上报朝廷,由三公联合审核,再召集百官评议,功绩是否足够,适合多少食邑等,再由皇帝裁决,最后才能下诏册封。作为三公之一,反正李蔡是同意了,至于其他两公八卿同不同意,那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了。
为什么说是其他八卿,因为李蔡觉得张汤和自己一样,也是陛下说什么都会同意。
这就是口碑!
评议,那就议呗。
当年卫青幼子襁褓中封侯这件事都能随刘彻的心意,更何况现在的闻棠呢。那时候刘彻真能称得上是一个人对抗全世界,因为就连卫登他爹都觉得这样于理不合,但霸道皇帝彻态度极其坚决,给你儿子的侯位,你儿子就必须收!在一个秋雨连绵,天气有些凉寒的日子,朝中百官重臣聚于殿中,商讨闻棠封侯事宜,最近这几年基本每年都会对匈奴发动战争,封了不少军功侯,经过几次评议探讨,大家都对这些流程再熟悉不过了,也都清楚知道自己在殿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
有重在参与气氛组,有据理力争封侯组,以及引经据典反对组……不过现在,桑弘羊两级反转,从之前的重在参与气氛组变成了据理力争封侯组!
他觉得自己的眼光实在是太好了,当初闻棠一个孤女独自来到长安,那些权贵公卿们都对其不屑一顾,唯独自己一眼看中闻棠的天赋和潜力,主动与其相交。
殿中人皆安静无声,只能听到外面浙淅沥沥的雨声,但却有一种山雨欲来的感觉,一段时间后,长吏从帘幕中走出,手持天子诏书宣读,大概内容先写了一遍闻棠这几年对于大汉的贡献与功劳,认为应有侯爵之位,寻问百官如何看待除此之外,堂上还有一张书案,案上放了一大堆书簿,这些是闻棠的伐阅簿,也就是功劳记录,一本一本依次传到百官公卿手上浏览查阅。明明上面所写绝大部分如今已经在权贵巨贾或寻常百姓之间流通,但乍一看到这么多功劳还是有些惊讶,百官下意识将其翻开查阅,第一页第一列便是多少人穷其一生而无法立下的大功劳,而她起始之时便已达到。簿上有言:今上元朔五年春三月,军中,献右贤王庭地图。元朔五年春三月,军中,献新奇包扎之法,减免士兵伤亡之数,著有成效。元朔五年春三月,窳浑县,献新农具曲辕犁、耧车,节省人畜,方便逸民。翻羽翻,翻不完。
百官:啊?
他们从前还以为是闻棠来长安之后才搅动起腥风血雨的,现在才意识到原来她和汉兵会面的第一个月就已经开始给窳浑县县长和百姓们很多震撼了。只不过传播这些消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才造成他们后知后觉。一个月是三十天吧?
为什么广牧君的三十天能做出这么多事,而自己的三十天只有练不完的兵,批不完的册子和读不完的书。
因为现在是评议环节,能光明正大说出心中所想,也能私下和关系好的同僚谈上两句,就比如卫青手下几位将吏。
其中一名将军因元朔五年时另有公务,没有跟着卫青一起出塞,看到这些,有些惋惜:“早知当初就上书陛下与你们一同跟随大将军出塞了,还能亲眼看到广牧君献图的场面,一定特别波澜壮阔。而不像现在这样,只能从别人口中听说。”
唐越插了一嘴道:“这还不算什么,当初我和几位好友看到她在窳浑狱中审判仇人的场面,那才叫热血沸腾呢。”
“广牧君说那些什么朝鲜,夜郎、南越等地都会成为我们大汉的地盘,当时那个射雕手听完都快气死了,我们也没反应过来呢,她咔嚓一下就把射雕手的头给砍下来了,比书中那篇赵氏孤儿的文章还要令人舒爽。”其实没完全砍下来,闻棠那时候还处于营养不良状态,力气没有那么大,他这句话使用了阅读理解里面常用的“夸张"手法,反正也没问二人意见,一段时间后,他们俩就聊上头了,这种上班时间带薪聊天的机会不多,一定需要珍惜,随后意识到旁边一位友人的不对劲儿。“王郎卫,你怎么不说话?”
从头沉默到尾,这可不符合他平时的性格。被叫做王郎卫的人嘴角扯起一丝苦笑,看起来命苦到了极点。“我说什么,说当时以为她是匈奴人派来的奸细,如果没有大将军阻止,就会把她绑住手脚,丢到监狱里严刑审问吗?”二人…
怪不得卫将军能当上大将军,因为他真的很有先见之明。继续翻伐阅簿,众人记得她元朔五年一整年都在窳浑县中为父母守孝,下一个应该是仙人赐下宝镜的功劳……吧?
嗯?水磐和麦衫?
原来这两样新农具也是她元朔五年献上来的。虽然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