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犬相闻,百姓们身上穿的衣服变好了,脸上的笑也变多了。
郑清容一边走一边看,很是感慨。
看来变革的效果还不错,有所改变。
忽然一声锣响,有人在另一头扯着嗓子喊:“县令大人在街头给大家普法了,快去占位置,晚了只能站后面了!”
一声出,人们纷纷往街头涌去,妇人们拿着针线相邀同行,汉子们也呼朋唤友三五成群,生怕晚一步被人抢了位置。普法?是她奏本里说的那个普法吗?
郑清容想着都撞上了,便也跟着上前去凑凑热闹。她来得其实不算晚,但是人群已经挤到边上了,座无虚席,有些没座的踩着桌子,趴着窗户也要听。
有妇人看她是个生面孔,想着她是第一次来,连忙招呼她过去:“小哥第一次来吧,县令大人讲法可有趣了,快来听听,受益终生的。”郑清容道了声多谢,跻身站了过去,就看见新上任的年轻县令站在人群里,正亲自为乡民们普及东瞿法条律令。
倒也不是死板地照本宣科,也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字词,而是用乡民们都能听得懂的大白话,和着律法融入了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还别出心裁地设置了一些小互动,会问大家故事的主人公错在哪里,要怎么罚。每当这个时候,乡民们都会积极地响应他,要是说对了,县令还会给小奖励,诸如鸡蛋啊青菜啊什么的,大大提高了乡民们的参与度,场面十分热闹。郑清容一边听一边看,发现她在奏本里强调的那些这位县令都做到了,比如普法要亲民,例子要典型。
尤其是拐带良女的事,县令着重说了好几遍,每每问起诱拐并杀害良女要如何判决的时候,乡民们都能说出她当日在县衙对于东等人的判处。整个普法讲下来,确实很有意思,也很通俗易懂。县令讲完,乡亲们仍然不愿意离开,都还意犹未尽。郑清容问旁边的乡民:“县令每天都会给大家普法吗?”“小哥是外乡人吧,我们这位新来的县令大人每天这个时候都会来给大家伙普法。“妇人满脸都是笑意,“这位县令可比之前那位好太多了,一来就实行了好多新政策,说是之前来我们县里查案的那位京官提出的,洋洋洒洒的好多,我是记不太清了,但是不得不说,自从新县令来了,按着那些政策做事,我们田里的庄稼长起来了,畜养的家禽也肥起来了,大家都很开心,非常感激那位京官,要不是他,我们哪里能过上这种日子。”
郑清容笑了笑。
目前看来她的变革方向没错,日后还是可以全面推行的。县令看到了她,上前给她见礼:“茂名县县令顾淮玄见过郑大人。”“你认得我?“郑清容好奇。
她今日并未穿官服,而是一身常服就出来了,而且她也没什么官架子,走在人群里几乎看不出是个当官的。
他又是如何认出她是大人的?而且还能准确叫出她的姓氏。顾淮玄道:“大人先前在县衙断案的时候,下官有幸在场,大人断案如神,风采卓然,下官永生难忘,如今能站在这里,也要多谢大人提出的变革之法。”
听到他这样说,在场的人这才反应过来郑清容是谁,纷纷挤着上前来。“郑大人?是之前那位京官大人吗?”
“大人又来我们茂名县了?怎么不提前通知一声,我们大家伙也好去迎接大人!”
“大人不是出使中匀了吗?这是回来了?”先前和她搭话的那个妇人一拍脑袋:“我就说大人怎么有几分眼熟,瞧我这脑子,都没转过弯来,大人恕罪。”
郑清容示意妇人不必自责,又对顾淮玄和所有人道:“我此番从中匀回来,路过岭南道,顺路过来看看,顾县令做得非常不错,我会上奏朝廷,辅以嘉奖!”
百姓们欢呼不已,又一叠声感谢她提出的变革政策,还邀请她去自家吃饭。郑清容表示还要忙着赶回京城,委婉地谢绝了,知道她还要回去复命,顾淮玄也不多留她,茂名县的百姓们都自发送她。等出了茂名县,郑清容又在岭南道和江南西道的交界处见到了熟人一一权伊权倩姐妹。
经过这些日子的调养,权倩的腿已经能下地行走了,身子也养得差不多了,没有之前那般形容枯槁,她还是昔日那个权家三小姐。两姐妹重新把盐生意做了起来,之前那些被迫关掉的铺子也在相继恢复,此刻见到郑清容,二人很是高兴。
郑清容和她们姐妹聊了一会儿,得知姐妹二人想要专门开一个给平头百姓家的女孩子读书的学堂,这跟她的想法不谋而合。之前在处理崔腾等人的时候,房灵笙就说过学堂不让女子进学,她当时就留了个心眼。
事后她虽然没有在朝堂上提,但也有了开办女子学堂的心思。在朝堂上提是不会得到支持的,上次她提出让屠昭去大理寺任职仵作都被极力反对,更别说现在还要让女子读书了。在那些人眼里,自古就只能男子读书,男子科举,男子入仕,女子要是能读书,可不就是抢了他们的饭碗?撼摇了他们的地位?大户人家的女子他们管不着,人家有钱还有权,读几本书识几个字那是家族需要,但是这些平民百姓要想读书,他们是不会同意的。既然权倩和权伊想开办,郑清容打算先从她们这里开始。凡事总要有个开头的,有了一,二才不会那么艰难,就像中匀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