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都市言情>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261章 新政定江南,北疆烽火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1章 新政定江南,北疆烽火渐(2 / 3)

赵俣不同意呢?

那时,陈箍桶都已经把方腊义军给骗下山了,他再反悔,也不过就是败坏一些人品,他再演演戏,也就过去了。

关键,宋江转念一想,赵俣虽然对摩尼教深恶痛绝,然其本质乃是为了稳固皇权,防止民心被邪教所惑,从而引发动荡。若陈箍桶之计真能令方腊义军的将士改邪归正,不再信奉此等逆天之行,赵俣也未必会执意反对。毕竟,相较于血腥镇压,和平转化民心,更显帝王仁德,亦能彰显朝廷宽宏大量,海纳百川之气度。

于是,宋江颔首:“先生但去无妨,一切后果自有宋江一力承担。”

陈箍桶领命去招降方腊部方腊义军的残部后,宋江赶紧给赵俣上奏章陈明利害,阐述陈箍桶之法若成,既能减少宋军伤亡,又能彰显赵俣及朝廷恩威并施,实乃上策,请赵俣圣裁定夺……

陈箍桶亲自上山找到包康等人。

这些人曾是方腊麾下的得力干将,如今却如同秋风中的落叶,彷徨无助。他们围坐在简陋的山洞内,火光映照出他们疲惫而迷茫的脸庞,昔日的豪情壮志已被现实的残酷击得粉碎。

陈箍桶步入洞中,与包康他们寒暄了几句,就缓缓开口:“诸位,圣公已被捉了,现今正在大张旗鼓押往京师受死。”

这事包康他们已经知道了,所以,方腊义军的人,听见陈箍桶带来的这个消息,没有惊讶,只有颓然不振。

见此,陈箍桶也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语气一转:“我义军大势已去,此乃天数使然,非人力所能挽回。然则,朝廷念及你等皆是逼不得已而为之,特遣我来此,欲给你等一条生路。”

包康等人闻言,面露狐疑之色。他们深知朝廷的手段,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恩赐”,心中难免有所戒备。

关键,他们知道朝廷准备消灭摩尼教的态度。

<div id=“pf-15812-1“ data-format=“audio“ data-lazy=“false“>

陈箍桶很懂方腊义军的人担心什么,他也没有藏着掖着,而是把自己的想法跟一五一十的说了。

见陈箍桶连这么大逆不道的主意都能说得出来,不少摩尼教徒当场就要杀了陈箍桶。

不过,更多方腊义军的人则是出手阻拦这些想杀了陈箍桶的摩尼教徒。

看到这样的一幕,洞悉人性的陈箍桶,知道还是不想死的人多,这事多半成了。

陈箍桶加大力度说道:“朝廷之意,非是要赶尽杀绝,而是欲以仁德感化天下。只要诸位愿意放下武器,归顺朝廷,过往之罪,皆可既往不咎。大家仍可回乡务农,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且我江南贪官污吏士绅地主已死,朝廷已可在江南推行新政二策,今后士绅与我等一同纳粮,丁税全都摊入田亩之中,土地多则多纳税,土地少者少纳税,无土地者不纳税。我等起义目的已达成,可刀兵入库矣。”

包康很赞成陈箍桶所说的,他当即表态:“我等聚众而起,所求者,不过是一个公道,一份安宁。今陛下又圣明、爱民如子,朝廷推行新政二策障碍已扫清,我等已功成名就,无需再为这乱世徒增杀戮。”

顿了顿,包康又说:“我等若非被逼无奈,谁愿起义造反?今朝廷既有此诚意,何不顺应天命,解甲归田,共赴那太平盛世?”

包康的话得到了大多数方腊义军将士的支持。他们心里很清楚,既然连方腊都被朝廷给捉了,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也就到这了,所以,纷纷点头,表示愿意归顺朝廷。

甚至就连方七佛、吕将等方腊义军的核心人物,都表示愿意投降。

当然,也有不少摩尼教的死忠,不愿意干亵渎佛像的事,或者也可以说不愿意侮辱自己心中的信仰,进而选择离开。

对于这些有坚定信仰的摩尼教徒,包康等人也没有为难,甚至就连陈箍桶都没有说什么。

——自有宋军会将他们剿灭,他们没必要做这个小人。

随即陈箍桶与包康等人商议了具体的投降事宜,并约定了投降的时间和地点。

数日后,方腊义军的残部在包康等人的带领下,缓缓走下了山。他们放下了手中的武器,向宋军投降。

这时,赵俣的圣旨也到了。

赵俣同意了陈箍桶的主意,并让宋江将陈箍桶、包康、吕将送入京师,说自己要跟他们聊聊。

宋江对三人说:“陛下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人乐为用,教你几个进京,未必是坏事,或有用你们之意。”

宋江猜对了,赵俣本着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原则,将陈箍桶、包康、吕将全都留在自己身边充当起了幕僚,有关江南的事,多有向他们问策。

为了以儆效尤,方腊和方肥被剐于十字街头。

由于有方百和邵氏求情,赵俣没有杀方腊的两个儿子方定和方亳,而是将他们跟西夏的皇室和宗室关在一起,永久囚禁。

其余主动投降的方氏一族的男人全都被刺配到了偏远州县,女人进入教坊司。

不投降的方氏族人,捉到后,不分男女老幼,全都就近在十字街头处斩。

与此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