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应该知道德国的梅尔辛。”
“是的,我知道。电影中福田永助的扮演者冯远争先生,就是梅尔辛的弟子。”
小刘笑道:“这次来德国,冯特意请我给他的老师带了礼物,我会去专程拜访、学习。”
露特梅尔辛是20世纪后期格洛托夫斯基表演学派的重要传承人,以身体训练与心理挖掘的结合著称。
她崇尚的表演教学方法是去技术化,专注于演员身体与情感的极限探索。
小刘这种演员的身体条件和基础,会是她欣赏的那一卦。
《好莱坞报道》记者提问:“我们关注到柏林影展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后,是1992年27岁的张漫玉小姐。”
“crystal今年20岁,对自己的获奖有预期吗,觉得自己能否竞争一下柏林影后,像92年的张漫玉和95年的萧芳芳两位华人女演员一样?”
小刘姣好的面容带着一丝恬淡,自然将垂落的发丝别到耳后:
“三年前漫玉姐凭借《清洁》在戛纳拿到影后桂冠,当时我就坐在台下,说实话我心里羡慕极了。”
“对于演员来讲,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认可,是最值得开心的事情。”
“至于能否在这样的年龄斩获桂冠,那是评委的事,我负责演戏,他们负责惊喜。”
这话讲得坦诚也谦逊,可谓用演员最本真的热情做了回应,博得了很多西方记者的好感。
时间过得很快,世界公认的两家专业媒体之一的《电影手册》获得了最后一个发问的机会:
“请问路导,我们从影展官方得到的消息,您这一次带来的拷贝有几个不同时长的版本,请问是有什么考虑?”
法国的《电影手册》、英国的《视与听》是全球公认的两个权威电影媒体,后者从柏林官方拿到这样的消息不奇怪。
“《历史的天空》目前我剪了三个版本。”
“一个是五个小时的加长版,很多历史镜头、拉贝和魏特琳在金陵的事迹都会详细展开,而不是像这一版提纲挈领,选取精华和人物矛盾焦点。”
“一版是导演剪辑版,时长在3个半小时左右,主要是我自己的实验电影,用了很多拍摄中奇思妙想的探索镜头,用来跟同行们交流,马丁·斯科塞斯、斯皮尔伯格、昆汀在北美都提前看过。”
“还有一部就是大家看到的公映版,缩减到了2个半小时,其实也相当考验观众的耐性了。”
电影的剪辑是赋予电影二次生命的过程,不同的使用目的和不同美学观点的人来剪,带来的效果大相径庭。
加长版和标准版、缩减版的取舍,很考验导演个人对市场的研判能力。
电影史上不乏一些公映的时候惨淡收场的烂片,但是在加长版中复活的例子,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往事》。
意大利导演莱昂当初推掉了《教父》的拍摄准备这部恢宏巨作,因为没有终剪权,最后229分钟被制片方华纳兄弟剪掉了一半。
资本家们把后世观众很喜欢的闪回画面,如“中国剧院”鸦片馆场景、黛博拉与面条的情感线细节大量删减,最后大扑。
很跌宕起伏的是2004年,英国的《视与听》杂志把把莱昂生前251分钟的导演剪辑版重新拿到戛纳首映,宣传“让电影回归初衷”。
最后口碑逆转,在全球艺术影院上映,彻底扭转了影片的评价。
但导演莱昂在1984年面对《教父》的大爆和《美国往事》的大扑,抑郁成疾后在当年就去世,真真地属于被资本坑杀了。
从这个角度看,加长版对于完整地阐述导演理念是有好处的,不过路宽还是选择了最贴近市场的标准版,没有一意孤行去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
永远不要挑战观众。
因为电影的场景和主题太过严肃、压抑,即便是利用三线叙事、不断地给观众解压、商业化改编来推动观影的持续性,但加长版显然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最为反面的例子,是洗衣机的狐朋狗友哈维曾经反其道而行之,帮助多纳多尼的《天堂电影院》起死回生——
《天堂电影院》最初版本长达175分钟,内容冗长、节奏缓慢,其中几段主人公的感情戏不仅多余还特别狗血。
被犹太安禄山独断专行地剪成了124分钟的公映版上映,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成为一代影史经典。
从这个角度看,哈维在酒色财气之外,是很有几把刷子的。
准备了五年的剧本,拍摄了一年半的电影,在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新年第一天,算是迎来了一场开门红。
无数的影迷、嘉宾、记者们开始为《历史的天空》感到疯狂。
没有人想到这位中国导演在《返老还童》之后,依然能在叙事手法、镜头语言、场面调度上有这么大的进步和提高。
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疯狂的结果很明显——全世界的媒体记者们要求采访加场,德国和欧洲云集的观众们要求电影节加场。
路老板带着剧组每天马不停蹄地奔忙在宣传、采访,以及和当地和平组织沟通交流的路上。
既是为欧洲票房做好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