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道路初窥门径,但对摄影、导演、构图自然一窍不通,被他点拨着回忆了几秒。
似乎是有些门道。
青年导演又指着大大小小的玻璃彩窗:“这种中世纪的玫瑰窗和彩绘玻璃,在阳光下投射的动态光影效果也是很值得考究的,在艺术电影里是常规的叙事和抒情手法。”
“比如《天使爱美丽》里的女主的内心悸动,比如用光线色温的变化来暗示时间的流逝,例如从晨光蓝过渡到正午金黄。”
小刘有些了然地点点头,随着相处的程度加深,也在逐渐地看清他的艺术家本质——
这绝对不是什么生而知之者的玄妙,没有阅历和美学鉴赏、创作的眼界,是绝不会有这么多天才般的艺术构想的。
就像他每到一处历史名城都要去看看美术馆、博物馆和古迹一样,这都是积累。
至于一直困扰着刘伊妃的问题,他为什么能在十九岁一下山就有这么惊人的艺术造诣。
究其原因,除了本身的天才之外,也只能说他在山上的老师们很了不得。
两人边走边聊,主要还是路老板给她做一些艺术和电影科普。
“这里一共有3600尊雕像,很多意大利表演学校的学生们会来观摩雕像的面容和表情。”
他环顾四周:“刚刚好像走过去了,有一个叫《圣巴多罗买雕像》筋肉剥离的痛楚神态,比较有参考价值,当年马龙白兰度拍《教父》还专程来看过。”
米兰大教堂作为哥特建筑集大成者,其尖塔结构、光影语言、雕塑细节等元素,可实际支撑电影的场景设计、戏服制作、镜头构图等创作环节,而非虚构关联。
导演在此采风,本质是提取建筑美学基因注入视觉叙事,演员则通过观察空间与历史细节,增强角色塑造的真实性。
一切的艺术大成背后,除了天才般的灵光一闪,就是无数的美学积累。
两人前方的导游讲到了一个有趣的点:“大家可以看看我们的头顶,那一块最中心的琉璃背后,有耶稣受难时的圣钉,每年会取下来展示三天,供信徒礼拜。”
“对了,达芬奇还专门为此设计了升降机,在当时惊为天人。”
一个欧美游客疑惑道:“我听说达芬奇是像《终结者》一样的穿越者,是真的吗?”
导游笑道:“的确有这个说法,也有说他成年前消失过两年,据说是被外星人点拨,教会了很多超越时代的科技概念。”
“达芬奇是私生子,第一次学绘画,三个月之后就超过了老师的造诣。”
“根据他死后被公开的手稿,达芬奇在世期间提出了血液循环理论,否认了地心说,提出了液体压力概念。”
“除了这些领先后来科学几百年的东西,人们在他的手稿里还发现了飞行器、潜水艇甚至是卫星地图手稿。。。”
“包括他的离世,都众说纷纭,甚至有说突然消失的。”
欧美游客们听得啧啧称叹,路老板在研究狭窄的登顶阶梯通道,和镜头压迫感的关联。
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小刘却有些心生狐疑了。
路宽。。。怎么这么像达芬奇?
达芬奇学画三个月出师,路宽甚至没有在北电正式上过几节课;
达芬奇意外消失了两年,路宽生命中的前十九年几乎就是个谜,即便是庄旭,也在记事后被领养走了;
达芬奇有超越常人的智商、艺术天赋和前瞻性,路宽呢?
也许没有前者夸张,但那毕竟是历史人物,真假不得而知。
可洗衣机却是她自己从14岁多到现在一直观察和牵挂的人啊,没有人比她更清楚他有多神秘了。
刘伊妃突然有些细思极恐起来,再向不远处若有所思的男子看去。。。
米兰大教堂的玫瑰窗将正午阳光绞碎成紫金色光瀑,路宽的侧脸浸在圣巴多罗买雕像的阴影里。
他的下颌线被逆光削成大理石浮雕,睫毛在颧骨投下哥特式尖拱的弧度。
刘伊妃的指尖无意识地抚过忏悔椅雕——
那些缠绕的葡萄藤正是刚刚导演提到的达芬奇手稿中的图案。
达芬奇。。。
路宽。。。
穿越者。。。
外星人。。。
天才。。。道士。。。
还有前几天在喝酒时,路老板半真半假跟她讲过的“梦”。
刘伊妃完全进入了细思极恐的头脑风暴之中,二十年以来从未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性感到过怀疑。
当她在这个本身就充满宗教神秘感的大教堂里,抬眼看着那个男人。。。
突然一阵管风琴声震落了梁柱缝隙的积尘,路宽在声浪中转头。
在刘伊妃的眼中,他的左眼盛放着《创世纪》的黄金分割线,右眼倒映着宗教仪式里颤动的轮回烛火。
一束光恰从北侧尖塔射入,将他鬓角汗湿的发丝镀成青铜色,恍若文艺复兴时期某位铸剑师未完成的半身像!
“喂!发什么呆?”路宽轻拍了两下小姑娘的俏脸,见她渗出了一额头的细汗。
刘伊妃回过神来,突然紧紧地抱住他,整张脸都贴在男子的胸膛。
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