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其他类型>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第70章 没办法讲道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0章 没办法讲道理(1 / 2)

上次补葵口盘的时候,商妍就有过一种错觉:一换上白大褂,林思成就像换了一个人,特别有范儿。

这个范儿,指的不是他帅,他好看……当然,他也确实挺好看。

而是指那种发自内心的从容,以及渗到骨子里的自信。

就感觉,林思成进了实验室像是进了家,无论是多先进的机器,多么复杂、多么难操作的实验,对他而言都如等闲。

更难以理解的是,林思成修复葵口盘时的那种熟练程度:每次都是一遍过,就好像这样的盆,他已经补过千八百遍?

但说句心里话,别说入六次炉,点六次蓝,既便是冷补调釉,商妍都做不到一次就好,不差分毫的地步。

而今天更快,都还没开始到调釉这一步,林思成就让她又感受了一次:

一百多个锔眼,用了不到一小时?

七十多枚锔钉,将将一小时出头?

老拿一个人举例,举多了也烦,但商妍着实再找不到更合适的对象:如果是林教授,这两道工序得多久?

算少点,一天!

如果给她,最少两天!

别不信:锔瓷流程其实不算太复杂,区别在于粗还是细。如果这是口瓦罐,换她和林教授,照样能在两个小时内解决完。

但问题是,这是瓷器文物,还是釉和胎加起来将将五毫米的白釉糯米胎,稍微一疏忽,好几万就没了。

不想赔钱,就只能慢工出细活。

但林思成给人的感觉,就是在补瓦罐,主打一个能多快就多快。

问题是,他干出的质量和用一个多星期的行家干出来的根本没区别?

这就挺见鬼……

锔钉钉完,然后就是涂胶,补缺。

这些李贞就能干好,不用多交待。

林思成转头开始制作金箔。

0.5毫米的厚度,离“箔”还差得远,至多算金板。还需要通过锤揲,使金片更薄。

林思成的理想厚度是0.2:一是省材料,二是减轻金饰重量,使之与瓷器紧密贴合。

但太薄了也不行,容易变形。

之前冯琳一直都闲着,林思成便让她提前加热,炉温一直控制在六百度,金片一直保持着暗红色。

三两下换了防护服,林思成夹出烧红的金片,固定在砧台上。鸡蛋大的平头铁锤,一锤下去就是一缕火星子。

顿然间,实验室里响起“当当当当”的脆响,并伴随着淡淡的焦铁味,就像进了铁匠铺子。

敲一遍再回火,差不多薄了三分之一。再敲一遍,原本巴掌大的金片足足有脸盆大。

提在手中,像是纸页般忽扇忽扇。

王齐志暗暗一赞,终于有点理解刚才的商妍和郝钧的心情了:

一是快,林思成手中的锤子基本就没停过,一口气上千锤,这得多好的体力?

给他,至少得歇七八回。

二是稳:一砧接着一砧,一锤挨着一锤,就如用尺子量过一样,锤好后的金片宛如铺开的鱼鳞:一列并着一列,一行跟着一行。

王齐志越看,神色越是古怪:这块金片,拿博物馆就能直接用,就贴武将雕像身上,谁敢说这不是古代的金鳞甲?

不夸张:没个十来年的积累,别想锤到这个份上。

但十来年前,林思成还穿开裆裤……这就离了个大谱?

商妍眯了眯眼:王齐志有没有这个手艺?

应该是有的,但绝对熟练不到到这个份上。

“王教授,换成你,锤到这种程度,得几天?”

王齐志转转眼珠:“两三个小时吧?”

呵呵……姓王的,你还要不要脸?

原因很简单:随着时间流逝,金片的温度在不断降低。既便每一锤都是相同的力度,但锤揲金片使之延展变形的作用力却在不断递减。

但从前到后,林思成锤揲出的鳞形纹都是一般大小,一般间距,可见他对于黄金延展性的理解,温度、力度的控制,精准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所以,别看只是薄薄的一张金片,王齐志要下了“天”,她跟敢着王齐志姓。

可能是想到商妍会这样说,王齐志不动声色往旁边挪了两步。

商妍一脸讥笑,正想讽刺两句,林思成把金片又夹入熔炉。

烧了一小会,林思成夹出金片开始锤,这次换成了平砧和包铁的木锤。

力道小了很多,所以金片并没有变薄,但随着脆响,锤过的地方平滑的像镜子。

看着鱼鳞渐渐消失,王齐志暗暗一叹:早知道,就该拿台相机来……

锤好后趁着余温,林思成拿起剪刀,把金片剪成了筷子宽的细条。

他又让冯琳换錾刀时,王齐志才明白,林思成准备一步到位,要开始錾花。

厉害了小子,老师我都不敢这么干……

看王齐志一脸震惊的模样,郝钧悄眯眯的凑了过来:“不构图,也不设计布局,他就这样直接刻?”

按道理应该是不行的,但换成林思成,有时候真没办法讲道理。

就之前那块鱼鳞:谁敢说一天之内就能锤出来,王齐志敢磕头。

但林思成,就一个来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