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都市言情>金钱玩家> 第622章 中餐的深层考虑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22章 中餐的深层考虑(2 / 3)

道:“爱斯基摩人这么随便?”

冼耀文摆手,“这和随便没关系,只是为了部落繁衍,是神圣的生存问题,细究起来,比借种、过继更为神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大多时候其实是为了脸面。

这个话题我们今天不深入,下次聊起可以展开说说,我们说回衣服。”

吸一口雪茄,冼耀文接着说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一个人生活水平到了一定阶段,吃饱穿暖可以轻松实现,衣服御寒蔽体的作用会被忽视,反而美化作用更被重视。

尤其是你们女人,为了漂亮,可以忍受炎热和寒冷,为了有钱买漂亮衣服,可以付出许多。

以现有的信息进行分析,未来十年,香港、新加坡、台湾、澳门等大陆以外的华人聚居地的女性流行服饰十之**还是以旗袍为主,同时伴随其他流行服饰影响力的扩大,或许到了某一天,旗袍终将退出主流。

当时间进入十八世纪,西方文明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东方,我们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不少都以‘洋’字打头,基于拿来主义,我们的文化知识、审美都受到西方的影响。

就以衣服来说,衬衣、西服,还有很多我不一一举例,都是西方的舶来品,我们在无形之中已经融入了西方的服饰文化中,犹如当年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我们穿衣已经西化。

梅兰芳扮女人扮得再像,捧角儿的再夸他比女人还女人,他也始终不是女人。

唱戏如此,西化的服饰也是如此,东方人再西化,也不可能比西方人更懂西方服饰,所以未来服饰的流行文化最大的可能还是由西方引导。

思维扩散出去,你们女人的化妆品也是一样。”

顿了顿,冼耀文接着说道:“在东方,西化最早和最彻底的都是东洋,朝鲜战争又给东洋带去经济腾飞的机会,再过几年,东洋很有机会引领西为东用商品文化的潮流。

基于这一点分析,东洋商品大举进入前面说的四个地方之前,会出现一个有市无货的时期,这个时期就是非正式化商业模式的暴利期,只要有能力拿到某些东洋货就可以加价往外销,抓住时机干一场,快进快出,不难赚到够下半辈子吃喝的钱。

东洋改成西洋,也是一样的。

这是我准备给她们端的其中一个新饭碗,当出现苗头,会有人带她们入行,也会有人带着她们做。”

冼耀文慢条斯理吸了几口雪茄,留出空当给杜鹃消化,俄而,又说道:“前面我说了,中餐传入美国的时间是淘金热时期,开中餐馆的人是淘金工里脑子比较活络的华工,大部分不是厨子出身,最多就是做饭还过得去的人。

不说几大菜系……嗯,主要是粤菜的招牌菜做不明白,就是家常菜也是做得一塌糊涂,这就导致美国中餐撒下的种子就是坏的,开不出什么好花,更结不出好果。

美国中餐从一开始消费的主要群体是华工以及其他族裔的劳工,便宜、量大是他们的追求,说难听点,中餐在美国的初始定位就是下等人吃的食物。

不是厨子的厨子,脑筋倒是活络,为了让中餐符合非华人的口味,又为了节约成本,发明了杂碎的做法,更是在李鸿章访美之后,为了推广杂碎,冠以李鸿章杂碎之名。

他们成功了,李鸿章杂碎进了大雅之堂,被上等人吃进嘴里,因而中餐成了狗肉,彻底断送了上酒席的机会。

也就是说,中餐在美国人眼里是很低级的吃食,想扭转这一形象很难,除非美国现在的中餐馆全关了,中餐在美国消失几年,然后从头再来。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尽管据我所知三藩市、芝加哥的主要客户不是华人的中餐馆一年能做到六七万美元的营业额,但我还是不太看好美国中餐馆将来的发展,想赚钱只能靠苦干。

美国的中餐是被华工带过去的,而英国的中餐是被华人水手带过去的,一开始主要的客户是水手以及在码头附近做生意的妓女,到了现在英国本地穷人也会光顾中餐馆。

跟美国一样,英国中餐的形象也是低等、廉价,但影响力还不深,有机会扭转形象。只是英国佬盘踞香港,不少人对中餐的了解很深,不太好编故事。”

冼耀文将雪茄放在一边,让其自然熄灭,“相比美国和英国,法国中餐开始的时间相对较晚,但开了一个好头。

法国尤其是巴黎,是烹饪强国强市,法国料理站在西方餐饮的顶端,而这里又没有华人大量涌入的渊源,只有一战华工因战后劳工紧缺,有不少人留在这里定居并娶法国女人为妻。

一战期间法国青壮年死了不少,吃苦耐劳的华工在法国战后重建时期不难赚到钱,他们的日子过得并不差。

0年代末,留学潮起,不少华人来巴黎留学,而巴黎的大学主要集中在第五区,也叫拉丁区和学生区。

来巴黎的学生多是富家子弟,贫苦出身的并不多,他们的消费水平颇高,也因此,主要服务于他们和附近华工的中餐馆定位不低。

第五区的中餐馆中最上等的是万花楼,这是一家粤菜馆,其次是共和和双兴,前者是鲁菜馆,后者是保定馆子,其他还有中华楼、北亰饭店以及同一个老板开的萌日饭店。

万花楼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