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
“这对西汉本是一个死局,但王莽将这死局接了过去!”
始皇问出了一个问题“既然王朝灭亡是因这人地关系、历史周期律,那与儒家有何关系?”
李念道“回陛下,因为后世之儒学会妨害缓解人地关系、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方法。”
“人地关系紧张,从内来说是主要是土地分配不均衡,百姓者地少,王公豪强者地多,及土地种出的粮食不足。”
“因而想要解决,可采用合理分配土地,提升粮食产量之法。”
“后者也正是清朝能有那‘康乾盛世’的重要原因,清有番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使得清朝人口达到了万万人。那根本不是满清君主英明能干,是作物产量比其他朝代大大提高!”
“而提升土地产量之法不仅有找来高产作物,还有发展科学技术,借由更先进的技术来提高作物产量,像以科技改良作物、造出更先进的农具、制出能极大提升产量的肥料等。”
“这些是从内解决之法,而从外的解决之法华夏之地有限,可华夏之外却还有广袤的土地,华夏内人地关系紧张,华夏外却不是。”
始皇听到这,已经明白了李念的意思。
只听李念接着道“但后世儒学却很难支持这些解决之法,他们既很难想着向外,也很难允许新的技术兴起。”
“在明朝时,曾有郑和奉明成祖之命七下西洋,比西洋人更早进行远洋航行,可其带回的海图却被儒家出身的文臣藏匿,最终丢失。”
“虽然其中有其等认为大明再进行远航劳民伤财之故,但其等也的确阻碍了大明远洋发展,不肯去看外界之地,也不知外界变化,始终囿于己方天地,自诩天朝上国,让华夏慢慢被西方赶上并超过。”
李念将话题转回到王莽篡汉和东汉上“说来,王莽篡汉能成,和儒家也有一定关系。”
“王莽者,西汉外戚也,王莽的姑姑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刘奭也就是汉宣帝刘询之子,被刘询评价为‘乱我家者,太子也’的那位。”
“因为姑姑是皇后,王莽自然而然成为了西汉外戚。”
“当然,在最初时,王家人多,王莽在其中算不得特别突出,但人与人最怕比较,只要和其他同辈表现得不同,肯定能吸引来注意。”
“王家是当时的外戚世家,家大业大,十分显贵,因而族中之人生活也较奢靡,多声色犬马者。”
“可王莽不一样,他生活简朴,为人谦恭,勤劳好学,孝敬母亲,还礼贤下士……”
“在一群声色犬马的王家子弟中属于鹤立鸡群,一枝独秀,想不被人注意都难,而且他不是短时间这么做,是长时间如此。遂被人们视为道德榜样,由此声名远播,认为他是一个道德完人!”
“即在道德方面完美之人,而汉元帝刘奭极为崇信儒学,儒家也是在那时得以快速发展起来,势力不俗,而儒家的情况,陛下也知晓,其等极为推崇道德。”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都不用李念多讲,始皇也猜到了后续,像王莽这么一个道德完人,那能不被儒家给捧起来,立为典范?
偏偏儒家还因为刘奭崇信儒学而势大,那王莽一旦踏入仕途,还不得飞起来?
更且,王莽的姑姑还是刘奭的皇后,这下光环都套满了,王莽不飞,都没天理。
“在这种情况下,王莽入朝为官后,迅速得到拔升,但这时他没有表露他的野心,反而认真做事,继续他的道德完人之路,在他儿子犯事时,也大公无私,甚至亲手办理。”
“这让王莽在人们眼里的道德完人形象更为深入,将之与古之圣人相比,大唐有位大诗人还有诗句留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但,那时西汉虽日渐衰弱,却仍有余力,王莽也一直隐藏着他的野心,直到他掌握了朝中大权,才开始铲除政敌,开始他的篡汉之路,即使在这时,王莽依旧有很好的名声。”
蒙恬诧异道“为何他还有好名声,那些人便看不出王莽野心,他所做事中便没有恶事?”
李念道“因为他瞒得很好,让人们不知道他做过的恶事,且其会以‘大义灭亲,公而忘私’掩盖某些事,人们反倒认为王莽真不愧是道德典范。”
“并且,王莽同儒家关系极好,其对儒学极其友善,极受儒生拥戴,正是在儒生宣扬下,王莽才被世人视若圣人。”
“实则只要看王莽做的某些事,便能知晓其图谋不轨,如将汉平帝之母卫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国,将女儿立为汉平帝皇后,以及在汉平帝去世后,为更好掌握朝中大权,立两岁的刘婴为太子。”
立两岁的皇帝,这种操作很正常,方便他好继续掌权,及之后篡汉……
等等,皇太子,立的不是皇帝?
蒙恬以为可能是李念说错了,确认道“立两岁的刘婴为太子?”
李念点头笑道“为方便掌控朝政,王莽确实立的是皇太子,但他许诺在刘婴长大成人后,会还政给刘婴,自己告老还乡。”
这就是鬼话了,谁听谁傻,如果王莽真能做到此事,必定会在史书上被大赞特赞,被后世君王视为